昨天上午,在閩侯縣洋里鄉果樹試驗示范場,既是嶺兜村黨支書、又是帶頭種植苦橘的生產大戶江陽龍正在察看苦橘掛果情況。“去年我僅種植苦橘一項就增加純收入2萬多元,一點也不比外出打工差!”看著豐收在望的連片苦橘果樹,江陽龍的高興溢于言表。
苦橘學名甌柑,1982年由洋里鄉農技站從浙江溫州引進。“當年的種植面積達到200多畝,但是因為果實有點苦,加上宣傳力度不夠,市場沒有銷路,農民紛紛砍掉果樹,最后只剩下幾十畝。”洋里鄉領導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觀念發生了變化,苦味成了人們熱衷的佳肴。“目前全鄉苦橘種植面積已超過600畝,其中投產50畝,年產量可達110噸。”
閩侯縣經濟作物站站長熊雙偉說,去年,閩侯縣為扶持山區特色農業,撥出專款,委托洋里鄉組織人手培育苦橘苗近20萬株,近期即可將苦橘苗無償分給全縣山區、半山區的農戶種植。由于苦橘苗是縣里免費提供的,大家的積極性很高,全縣現已落實種植面積1470畝,分布在17個行政村,僅洋里鄉農戶就已登記種植苦橘12萬株。
為促進農民增收,洋里鄉還注冊了“洋里苦橘”商標,并和鄉農業服務中心聯合開拓市場,向農戶統一收購,再經篩選、消毒、包裝,統一運往福州銷售。江陽龍說,現在,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村種起了苦橘。“以每公斤4元的價格計算,我們村的一般種植戶就可收入上萬元。”對此,農戶們笑言:“我們種的是苦頭,嘗的是甜頭!”
根據山區鄉鎮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去年,閩侯縣提出發展包括苦橘、苦筍、苦菜在內的“三苦”特色產業,并計劃用3年時間推廣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萬畝。去年以來,該縣共安排200萬元用于“三苦”產業綜合開發項目,現已落實苦橘種植面積3922畝、更新苦竹面積1880畝、苦菜種植面積1880畝。
該縣還出臺相關政策,一方面加大投入開發“三苦”加工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鼓勵麥德龍、沃爾瑪、永輝等大型超市在雪峰農產品交易服務中心設點采購,通過配送網絡促進銷售。今年上半年,閩侯縣“三苦”產業產值達1065萬元,帶動農戶1300多戶,增加農民純收入80多萬元。
(記者 劉復培 通訊員 陳宗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