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一塊牛肉,小到一根蘿卜,消費者都可以追蹤到生產配送全過程。昨日,記者在麥德龍超市看到,這種歐美食品追溯體系已經覆蓋超市近百種食品。這是繼2007年北京超市食品追溯制短暫狂熱后的再次試水,由于食品追溯體系需要大的系統投入和規模化的農場,未來能否全面推廣、持續下去將面臨諸多實際問題。
可追溯食品多為有機生鮮
昨日,記者在麥德龍萬泉河店生鮮區看到,有機類蔬菜、水果和青島的牛肉、挪威的三文魚柳等包裝上多了一個特殊標識——麥咨達產品追溯條形碼。這些可追溯的有機食品價格普遍高于普通食品。如500克有機小青菜售價15.99元,比普通青菜高出近8倍。而1盒(1公斤)青島特級切片法式帶骨眼肉售價在199.99元。
據銷售人員介紹,這些有可追溯標簽的產品目前無法在收銀機上顯示詳細的生產信息,必須通過指定的網站,輸入產品追溯碼進行查詢。記者在指定網站輸入一食品追溯碼,結果顯示出該食品的生產地名稱、投入物質、出貨地、采收時間等生產配送跟蹤信息。
據了解,該追溯體系對供應商有嚴格的篩選、培訓,其農場規模、物流還須達到一定的標準。一旦食品出現問題,可以立即追蹤到產源地。
食品追溯在內資超市遇冷
早在2007年,北京地區就開始投入食品安全追溯系統,一度被多家大型超市引用。時至兩年,記者走訪多家內外資超市發現,部分超市可追溯食品已難覓蹤影,在沃爾瑪等超市,記者看見歐閣、方圓平安有機農莊生產的食品上標有可追溯條形碼,但在超市內沒有找到追溯條碼終端查詢機,必須在購買后通過短信、電話或網站查詢。據沃爾瑪客服人員介紹,這些追溯條碼是由供應商提供的,記者隨即電話查詢一有機茄子的信息,但語音電話里報出的只有產品名稱、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這些食品包裝上本就有的信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超市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食品追溯體系剛進入北京地區時,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超市也積極推行。由于這一體系需要加強供應商、物流以及超市的聯合管理,且追溯條碼、終端機查詢投入較大,更面臨監控難題。而本土供應商還無法達到這種集約化、產業化的規模,難以承擔這一成本。同時高成本的可追溯食品還未得到消費者普遍認可,因此熱潮過后,除了供應商支持的部分高端有機食品,食品追溯體系已基本淡出各大超市。
完善體系需要整體配套
食品追溯體系遇冷的現狀也得到了證實。記者在沃爾瑪超市隨機調查發現,消費者對這種可追溯食品的安全性表現了極大認可,但不少消費者仍反映,現在超市基地直采、農超對接的生鮮食品安全性也較高,且價格低廉,相較有機生鮮的高價格,多會選擇農超對接產品。
業內人士指出,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推出后,推行食品追溯體系意義重大。不過一套完善的食品可追溯體系不僅需要超市大的系統投入,還需要規模化生產企業、加工企業與超市的緊密配合,記錄從產品種植、采摘、配送到銷售完整的產業鏈,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單個的超市全面推廣、持續下去還存在很大難度。
( 熊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