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認為部分地區“補碘過量”導致包括甲狀腺癌在內的甲狀腺疾病增加。昨天,衛生部做出回應,甲狀腺癌與食鹽加碘有關的說法缺乏依據。衛生部將于明年上半年適當下調現行食鹽加碘量。目前絕大多數高碘地區已停供碘鹽。
針對部分媒體對“全民食鹽加碘”的質疑,衛生部專家指出,從全球范圍看,近年來包括甲狀腺癌在內的多數腫瘤都呈上升態勢,但是甲狀腺癌的發病機理迄今并不清楚。因此,甲狀腺癌與食鹽加碘存在某種聯系的推論依據不充分。相反,采取補碘干預可使甲狀腺癌向低惡性轉化已被廣泛認同。
1995年以來我國建立和完善了碘缺乏病監測系統,包括每年開展1至2次覆蓋所有縣的碘鹽監測。目前我國人群碘營養水平總體處于適宜狀態,但少數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的高水碘問題。衛生部適時對防治策略進行了必要調整,多次組織有關專家論證,初步形成了調整現行食鹽加碘量的意見,目前正按程序報送食品添加劑標準專業委員會審核,估計調整方案將于明年上半年公布。
此次調整的主要內容為:將現行加碘量適當下調,精確度更高,濃度更適宜;如果碘含量仍不適合某些省(區、市)的實際情況,應由該省級衛生行政部門酌情做出適當調整,報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后執行。
北京8月13日電針對有關媒體對食鹽抗結劑“亞鐵氰化鉀”安全性的質疑,衛生部13日回應表示,有關食品安全方面專家認為,規范使用食鹽抗結劑“亞鐵氰化鉀”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專家指出,亞鐵氰化鉀中的鐵和氰化物之間結構穩定,只有在高于400℃才可能分解產生氰化鉀,但日常烹調溫度通常低于340℃,因此在烹調溫度下亞鐵氰化鉀分解的可能性極小。
時評
工作做得可再細點
食鹽加碘是為了預防“大脖子病”等缺碘性疾病。但從全國碘鹽監測報告及北京地區居民實際食用鹽的情況看,通過食鹽消費過量補碘現象仍然比較普遍。有關部門不僅應積極做好調整食鹽加碘量等工作,而且應當廣泛開展食鹽知識、補碘知識宣傳,以便群眾主動根據自身需要選擇食鹽種類,避免盲目補碘現象,而不是被動等待調整食鹽加碘量。
另外,當前市場上的鹽還有加硒、加鋅等所謂“營養鹽”,一些地方的大超市普通食鹽斷貨。各種“營養鹽”所添加的微量元素,到底哪些人需要、哪些人不需要、可能對哪些人有害,消費者也需要知識普及。
看來,在事關群眾身體健康這類問題上,有關部門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是好事,把工作做得再深入細致一些則更是群眾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