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日前提出“筑牢食品安全防線、確保‘舌尖上的安全’”,顯示了國家對食品安全空前重視。為了彌補現有《食品安全法》的監管空白,昨日《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正式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以下簡稱“送審稿”)。其中,監管范圍擴大至網購渠道頗受關注的同時,也將引發零售業的連鎖反應。
“舌尖上的中國”續集熱播、世界杯開打,加速培育網購食品消費模式。北京商報記者登錄天貓、1號店等知名電商發現,“吃貨專欄”、“吃遍全球”等食品促銷信息出現在頁面醒目位置。與之相對應的是,在不少電商網站的評論欄中,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詬病不絕于耳。
在今年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25期食品安全信息中,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幾乎所有的食品安全信息中均是實體零售商,因為缺少對網絡平臺的監管,不少在實體零售中被要求下架的食品,也會出現在網購渠道上。對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網絡食品交易的形式比較單一,這兩年網絡食品交易的形式和規模變化迅速,因為缺乏相關的法律制度,給一些電商企業鉆了空子。
為了彌補這一監管空白,此次“送審稿”首次對網絡賣家與網絡平臺的安全管理責任進行規定,對于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的,第三方平臺先行賠付。消費者通過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購買食品,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也可以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
在網購食品安全被一再質疑的情況下,為了增加消費者對平臺的信賴,京東、天貓等知名電商平臺均建立了較為嚴格的資質審核標準。阿里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入駐平臺的商家在經過實名認證之后,還需根據申請店鋪的類型提供《食品流通許可證》、《食品生產許可證》、《食品衛生許可證》等證件,供平臺審核。
除了網購食品安全,“蘇丹紅”、“三聚氰胺”、“地溝油”、“瘦肉精”、“皮革奶”等名詞也時時牽動著消費者的神經。對于屢罰屢犯的違規添加劑,“送審稿”中不僅大幅提高了罰款額度,還將此前罰款上限取消,變為罰款下線。對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添加物,發生如“毒奶粉”、“地溝油”等事件的違法行為,除了經營者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還將處以最高30倍的巨額罰款;對明知從事上述嚴重違法行為、仍為其提供生產場所或者向其銷售違禁物質的主體,規定了最高20萬元的罰款;對因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出具虛假檢驗報告受到開除處分的食品檢驗機構人員,規定終身禁止從事食品檢驗工作。
此前剛經歷“茶葉劫”的京城超市均對上述規定予以支持,某大型內資超市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超市的很多食品安全問題經常是因為生產環節出了問題,但最后的責任常常由超市一方承擔,加大對生產商的處罰力度或將有效規避質量問題。
來自北商商業研究院的分析認為,無論是出臺最嚴厲、最全面的食品安全法,或是設置巨額賠償,加大違規成本,讓企業不敢觸碰紅線,原則上是一條可行的方式。不過,提高食品行業的從業門檻,規范食品從業人員的素質,將減少因無知、惡意所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資料顯示,因無知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占到食品安全違法比例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