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輿情監測中心發布的《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謠言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影響范圍和危害有所減少,但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遠。 隨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在不斷加強,并取得明顯進步,食品合格率進一步提升。但食品安全謠言頻發,對食品安全謠言要有社會共治思維。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導致人們對食品安全采取懷疑的態度,杯弓蛇影的心理陰影,會讓人們輕信網絡視頻安全謠言。食品衛生事關生命健康安全,所以人們對謠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從這一角度看,只要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普遍焦慮甚至恐慌還沒有得到緩解,對食品的知情權還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對國家食品安全的信心還未能完全重新樹立,看似粗鄙的食品安全謠言,就仍舊會有市場。因此,各地政府要堅持對食品違法零容忍。
食品安全謠言大多披著普及科學知識的外衣,這樣的偽科學之所以能夠被人們廣泛接受,說明了民眾食品安全知識的匱乏。有調研顯示,有72%的被調查者渴望得到更多的科普知識和辟謠信息,食品相關辟謠文章的閱讀量普遍更高。所以,有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提高民眾的辨別能力。
食品安全謠言制造者往往借助網絡傳播謠言。這就需要有關部門監管發力,健全與完善立體式的監管與問責機制,不光要加大對謠言制造者的打擊力度,對謠言傳播者也加強監管和懲治。只有嚴查嚴究,持之以恒,才能構筑起保障舌尖安全最牢固的堤壩,消除食品安全謠言的滋生土壤,形形色色的滋生謠言才會無處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