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便利蜂在華東地區發起便當買一送一活動。幾天后,全家推出低價便當積極回應,而羅森雖然沒有“迎戰”,但其中國高層仍不忘隔岸點評,刷了一波參與感,讓外人見識了便利店市場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6月中,便利蜂的收銀小票上多了幾行字:“本店熱餐食材優選,均使用金龍魚非轉基因一級大豆油。”自此,便利蜂成為國內第一家采用金龍魚油制作熱餐的連鎖便利店。面對便利蜂的逼宮,原以為全家、711等傳統便利店會陸續表態,結果卻集體沉默。
“許多便利店熱餐用的是餐飲專用食用油,成分中多了棕櫚液油。一些散裝油的最低價格,比家庭用油便宜了近一半。” 一位餐飲界人士道出部分原委。也就是說,同樣分量同樣品牌的大豆油,一個“非”字之差,價格幾乎相差一半。
一份便利店熱餐十幾塊錢,屬于平價多銷。一位長期觀察便利店的業內人士認為,便利蜂宣布全線使用非轉基因大豆油無形中抬高了行業門檻,尤其是食材成本的增加,這對于全家、711這樣的傳統便利店無疑是致命的。
“全家、711是便利店1.0的代表,他們通過控制成本追求毛利率最大化,如果使用昂貴的食用油,除非提高銷售價格,否則將會損傷收益。”上述業內人士表示,“而便利蜂在使用高檔餐館同款用油的同時保持價格穩定,不僅讓利消費者,也是便利店2.0時代善于借力科技的表現。”
記者在便利蜂門店發現,食材升級不只在用油上。在熱餐區的菜單上,肉末茄子、水煮肉片、麻辣香鍋等熱菜都特別注明使用品牌企業豬肉,宮保雞丁則標注“選用恒順香醋”。
同一款熱餐,選擇更優質的食材和用油,使品質得到了提升,而價格卻并沒有圍繞價值的變化出現上下波動,便利蜂這種“改寫”經濟學原理的底氣來自對數據和技術的高效運用,實現做極致食材的同時,又使得總成本不變。
作為一家算法驅動的便利店,便利蜂在很多領域的運營成本比傳統便利店低很多。毫無疑問,便利蜂的熱餐業務也是建立在算法基礎上。
便利蜂有一個數據化的熱餐評價矩陣的模型,創意一道新菜首先要滿足熱餐評價矩陣的基礎條件,這包括色、香、味、鮮,食材營養均衡等,然后再經過市場數據調研、工業轉化改良、專業試吃品鑒等環節,最后和消費者見面,并且通過消費者購買的頻率數據,決定菜品停留在店的時間。
數據化運營還包括對不同地域消費者偏好的大數據統計,從而對菜品的投放進行靈活調整,如果傳統便利店隨機的投放菜品造成一半浪費的話,在數據驅動的便利蜂模式中,這一部分節省出來的成本就可以被用到食品安全和質量上去。
前段時間,日中經濟協會攜數十家日本企業代表到便利蜂北京總部進行考察交流。日中經濟協會北京事務所所長巖永正嗣直言,在數字化方面,日系便利店沒有很好發展,反而是便利蜂用數字化驅動便利店的模式令人眼前一亮。
據上述業內人士觀察,全家、711等便利店依然停留在傳統的運營模式,雖有現成路數,卻因缺乏科技參與而效率不高,在成本控制上也差強人意。“相比之下,他們就像雅虎,而以便利蜂為代表的便利店善于擁抱變化,更像Facebook,兩者格局不同,誰更懂得未來,更懂得用戶,誰就能擁有用戶,擁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