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脆可口的密紋甜瓜、大棚種植的“綠色”茄子、個小但具營養保健價值的日本南瓜……這些平常超市、餐桌上難得一見的優質農產品,讓超市、飯店采購人員大開眼界。近日省農業廳、市貿易局針對放心菜難進超市的情況,聯合舉辦大型超市看農業活動,讓超市與農產品基地直接對接。杭城近20家超市、餐飲企業及高校后勤部門有關負責人參加了這次省內首次大型對接活動。
有疤的南瓜你買嗎
在蕭山勿忘農集團蔬菜基地上,一大堆剛采摘下來的小南瓜吸引了眾人的眼光。勿忘農集團負責人捧起一個小南瓜對大家說,這品種是從日本引進的,目前全部出口日本,對糖尿病人特別有保健價值。小南瓜上一蚯蚓狀的疤塊特別刺眼,他說這是土壤里蚯蚓咬食留下的痕跡,日本商人就特別留意這些疤痕,因為多用化肥農藥,蚯蚓就會絕跡,蚯蚓疤成了綠色食品的一個標志。
“本地市場上能買到這種小南瓜嗎?”記者詢問。這位負責人無奈地說,曾經有一店家采購人員找上門來,看到這些疤痕就皺起了眉頭,說賣相太難看,不除掉這些疤肯定沒銷路。就是這樣有疤的南瓜,出口日本就相當于十元人民幣一公斤的價格。
在舒蘭蔬菜基地,也同樣遇到類似的一幕。從大棚內采摘下的茄子細長卷曲、大小不一,幾家知名飯店的采購人員說,賣相不好看,再環保,顧客也不認賬。
優質不一定能賣好價錢
食品安全、綠色食品,已成為時常掛在市民嘴邊的話題,但大家對其認知度究竟有多少呢?舒蘭農業公司的董事長尚舒蘭對記者說,他們的無公害蔬菜基地正在申報綠色產品,但目前最受困惑的問題是優質并不一定優價,他們使用的無殘留農藥是普通農藥價格的三四倍,養護成本也高得多,但拿到交易市場上的話也就隨行就市,不可能賣出成倍的價格。
家樂福超市的采購人員說,目前生鮮類農產品在超市經銷商品中毛利率是最薄的,他們也經常組織優質農產品上市,但多數消費者上超市買菜的習慣還未形成。放心菜,對一般消費者而言無法用肉眼鑒別。許多消費者認為,憑什么不明不白地買那些高價菜?
在發達國家,80%至95%的農產品是通過超市和大型食品商店流通的。而據調查,在我國大中城市中,市民日常買菜仍舊依賴面廣量大的農貿市場。省農業廳介紹,目前全省基地農產品進入城市市場的比重是70%,其中進超市農產品比重只占6%。
超市門檻有點高
進入大超市,就意味著品牌、質量都有進一步保證。設置高門檻是制約放心菜進入超市的一大障礙。慈溪海通食品集團公司是一家大型農副產品加工出口企業,他們生產的速凍、脫水、保鮮蔬菜大量出口日本,而在省內銷售很少。老總坦言,超市的進場費是一個制約因素。像日本超市就不收進場費,毛利率定得較高。而我們本地的超市收取高額的進場費后,就相當于只提供貨架,超市只管現在好賣什么,而不能預測半年一年后的市場形勢,生產企業無法獲取有效信息。
如蕭山勿忘農集團出產的密紋甜瓜,在杭城各大超市還難覓蹤影。集團負責人說,這種甜瓜出口到國外相當于要賣40元一只,在杭州目前只有一家水果專營超市有售,售價差不多是15元一只。
中間環節太多,抬高了放心菜的價格,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業內人士表示,無公害蔬菜從產地到超市一般要經過兩三個環節。先是產地批發市場,再是銷地批發市場。經過這些中間環節之后,菜價至少要翻一番。
建立產銷對接渠道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居民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超市等現代流通業態終將逐步成為城市農產品消費的主流市場,對農產品的消費也開始從單純的鮮活型為主向加工包裝品消費轉變,從數量型消費向質量安全、綠色消費轉變,從農貿市場逐步向超市轉變。建立一個農產品進入超市的農產品推廣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記者從本次對接活動獲悉,省農業廳已與杭州聯華華商集團達成意向,爭取年底建成首個省級優質農產品配送中心,集優質農產品收購、檢驗、加工、儲存、銷售、配送于一體,為省內基地農產品進入杭城超市、飯店、學校提供暢通渠道。據介紹,再用4年左右時間,我省各中心城市和農產品集中產地將建設20個大型農產品配送中心,初步形成農產品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力爭到2010年,基地農產品進入城市市場的比重上升到80%以上,進入超市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