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樂福、沃爾瑪等國外超市紛紛賣起了自有品牌,一種新型商業零售理念———自有品牌銷售開始大行其道。從來只是“為他人做嫁衣”的商業企業,悄悄將筷子伸進了制造商的碗里,大張旗鼓地賣起了自有品牌商品。自有品牌已經成了零售業又一塊利潤增長的“大蛋糕”。自有品牌賺錢多,自有品牌,顧名思義,就是商家委托廠家生產、貼商家自己品牌的商品。
某超市的采購人員透露說,自有品牌的毛利非常高,非食品類平均可以達到50%的毛利,因此即使價格比同類商品低20%-40%,仍然有利潤空間。而一些食品毛利相對少些,但是由于量大,超市還是有利可圖。
利潤永遠是商家追逐的對象,以家樂福、沃爾瑪為代表的洋超市早就開始賣起了自有品牌商品。家樂福今年更是推出400多種自有品牌商品。
看到自有品牌蘊含無限商機的絕非洋超市,華聯、聯華等本土超市也紛紛效仿,毛巾、紙杯、食品各方面都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供應商有苦難言自有品牌是否會對超市同類產品造成沖擊呢?某廠家代表表示,沖擊是肯定有的,無論從價格還是位置擺放以及促銷力度上,超市當然會向自己的產品傾斜,自有品牌的“地利”是其他產品可望不可及的。
為某超市生產自有品牌的廠商道出了自己的隱憂,現在他為超市生產“定牌產品”,按照超市要求的規格和數量,專生產某一種產品,包裝上印有超市指定的商標。
除此之外,自己沒有任何其他產品?,F在拴在人家的戰車上,如果不按照超市的意志決定生產方向,必然被淘汰出局。由于超市選擇的都是中小企業,面對強勢的苛刻要求,很多小企業惟有聽從。小商家別盲目跟風
自有品牌商品都是超市直接找廠商委托生產,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此外,由于使用的是超市品牌,也省去了品牌開發和廣告費,營銷成本大大降低。在價格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這正是他們成功的一個秘訣。
但是業內人士卻提醒說,自有品牌雖然利潤空間很大,但是成功運作卻與開店數量和經營規模密切相關,不具備規模效應,所推出的自有品牌不能與銷售相匹配,就不能體現自有品牌在價格上的優勢。因此一些規模不大的商業企業不要盲目跟風。
某超市負責人認為,在經歷了網點戰、渠道戰之后,自有品牌之戰將成為下一輪大賣場爭奪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