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跨國零售巨頭進入中國后,并不是沒有出現水土不服的癥狀,因此在經營上,這些有著豐富的零售經驗的“洋超市”,竟然也出現不符合其悠久經營歷史的敗筆。這種現象的出現,既有“洋超市”急功近利的原因,也有對中國市場把握不準的因素。
“洋超市”擠跨中國本土超市后,缺乏競爭對手,服務質量有所下降,甚至出現不規范的做法。例如,對于零售業來說,商品陳列是有一定之規的,必須符合顧客流動的規律,既方便顧客購買,同時又有利于促銷。這方面,作為百年老店的“洋超市”是最擅長的。可是,某著名超市的商品陳列的位置卻是頻頻更換,老顧客找不到熟悉商品架,不符合商品陳列和顧客流動規律,購物環境差,留給顧客空間小,置身其間,感覺還不如中國的小商品市場。而“洋超市”的客流量大,結帳排長隊的現象更是司空見慣。除此之外,過去在中國人心目中,“洋超市”的商品有質量保證的印象已經不復存在。近幾年洋超市在中國市場頻頻出現銷售不合格產品問題,不是銷售假商品就是過期變質商品,媒體屢屢報導了某著名“洋超市”被投訴的情況。這反映出跨國零售企業在中國國內采購環節普遍存在的問題。
仔細想來,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一方面,因為“洋超市”在中國布局沒有完全到位,其團購優勢和通過物流配送中心節省費用的優勢發揮不出來,導致利用價廉物美的特點,周轉快而盈利的長項變味了,采購質量差的低檔商品,這很容易導致“洋超市”成為小商品市場的變形。
但是,人們也注意到,在“洋超市”購買到的商品,只要不是食品,大多可以退貨,其實這是因為反正“洋超市”是賣后才與供貨商結帳的,損失不是由“洋超市”承擔。另一方面,中國商品市場并不是十分規范,存在假冒偽劣產品。在高額進場費的重壓下,為了保證一定利潤,有些供應商或提高價格,或向“洋超市”提供質次量少的產品。如一家蜜餞供應商在不提價的情況下,向賣場提供質量稍差的產品,一家餐巾紙廠干脆粗制濫造一批“特價商品”供給“洋超市”。部分供貨商“堤內損失堤外補”,為了維持經營,只好把負擔轉嫁給了消費者。這一切,都使“洋超市”的信譽受到了影響。
“洋超市”在中國的不規范經營方式被屢屢曝光之后,又面臨著中國很快向外商全面開放中國的零售市場的大好時機,跨國零售巨頭除了進入新一輪的跑馬圈地,加快布點,以發揮其物流優勢外,還及時調整了經營籌略,中國零售市場上的“洋超市”的經營,出現了新趨勢:
利用自有品牌。今年以來,在“洋超市”出現的自有品牌的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麥德龍不僅以獨家商品、特色商品及自有品牌商品吸引顧客,在每個麥德龍有諸如奶酪、吉士、黃油、咖啡、咖喱粉等特有的進口商品和一些跨區域的特色商品,甚至青島麥德龍還是青島市最早銷售泥螺、臘鴨、糯米藕等南味食品的超市。而且,麥德龍的自有品牌商品除了日常生活用品還涉及五金工具等。今年家樂福里自有品牌的商品日益遞增。家樂福中國商品部總經理貝多拉曾經向媒體透露,目前家樂福推出了400多種自有品牌,年底前將達到800多種商品。這一舉措,導致家樂福自有品牌的商品價格,有可能比同行中同類商品的價格低20%左右。據資料顯示,在法國,家樂福的自有品牌比例不過20%,家樂福在中國邁出的步伐是又快又大。
前場后店,店外基地。在“洋超市”里,當場制作的食品越來越多。中國傳統的前場后店的經營方式,如今被“洋超市”發揮的淋漓盡致。同時,跨國零售企業利用其資金優勢,在中國建立自身的生產基地。據透露,在北京市郊,家樂福正在建設一個有機食品的生產基地,這一基地在國內尚屬首創。
與商業知名品牌聯手,名牌連鎖店進駐“洋超市”。在家樂福雙井店,肯德基、必勝客的餐廳正在裝修,此外,運動100、海盜船等品牌也已入駐家樂福雙井店。家樂福今年轉變經營思路,在繼續經營超市的同時,與商業知名品牌聯手,嘗試“Shopping mall”的經營模式。
調整經營方式。在世界18個國家始終堅持會員制的普爾斯馬特,其會員制在中國的境遇卻很尷尬,以致普爾斯馬特不得不對中國另眼相看,另辟蹊徑,獨創了非會員制的諾瑪特大型購物中心。諾馬特購物中心有近2萬種商品,大眾商品占的比重很大,以個人客戶為主。諾瑪特購物中心不同于會員店內寬敞的通道、大貨架的布局,而是采用類似國內超市的小貨架、窄通道。據普爾斯馬特介紹,這是為了營造一種熱鬧的購物環境。開歐美倉儲店先河的萬客隆,本來自始至終堅持做批發、大包裝的經營理念。北京洋橋萬客隆在開業之初,曾經創下限制顧客入場的先例,這在中國確實聞未所聞。但是即使在其車水馬龍的開店早期,其超市的人氣仍靠零售帶動,這與萬客隆倉儲店市場定位極不相符。如今萬客隆也不得不遷就中國市場環境和中國顧客的購買習慣,調整其在中國的經營方式,從專注批發轉向批零兼顧。
小超市(便利店)開始進入中國。除了大型超市,諸如7-11小超市(便利店)開始進入中國,家樂福所屬的冠軍超市等進入中國居民區,星羅棋布。
面對跨國零售集團針對中國市場所做的調整策略,中國的零售業將如何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