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內連鎖業老大——上海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孫明向記者表示,聯華的轉型方案正在醞釀中。業內猜測,生鮮超市將成為聯華轉型目標之一。
據了解, 聯華不久前將旗下的生鮮公司大部分股權賣給了新的投資者——香港益能投資,并稱要“利用專業化分工幫助聯華以低成本發展生鮮業務”。
據統計,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超市的生存空間已日趨飽和。北京市統計局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截至6月份,北京擁有連鎖門店超5000個,比去年同期增長30.4%。
此外,在外資零售企業的開店潮中,像聯華這樣以標準超市為主要業態的企業受到了不小的沖擊。據記者了解,不久前里昂證券在香港發表研究報告,輕微調低聯華超市的年盈利預測2%至4%,主要原因是該公司開店數目低于預期。報告顯示,聯華目標每年增設600-700家店鋪,固定資本開支為6億人民幣,包括約150家超級市場、450家便利店以及20家大型超市。但今年上半年投入約2億元人民幣,只達到預算的1/3。
目前,國內許多超市在進入成熟發展期的同時正遭受到來自大賣場和便利店的雙重擠壓,面臨轉型。國際調查公司的調研發現,社區居民把大賣場比作長輩,偶爾去一次;標準超市是鄰居,天天見面;便利店是朋友。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專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商品差異化將成為標準超市轉型的重點。據介紹,目前國內大多數標超在商品的設置上基本是百貨、包裝食品和生鮮各占1/3,而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這一比例必須進一步細分。據悉,華聯綜超將石景山超市調整為“超市+百貨”的模式后,幾個月的銷售額已遠遠超過了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