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認識中國當前中國民族零售企業發展所面臨的行業環境。
——中國內地人均收入的水平及內部結構。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在800-2000美元時,是連鎖超市誕生的時期;人均GDP在2000-4000美元時是便利店、時尚專賣店、專業店大量產生的時期;其他零售業態也都存在著適合自己發展的人均收入區間。目前,按可貿易品購買力評價,我國上海、深圳和其他東部地區已經有部分城區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同時,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都存在著大量中小城市或城鄉結合部,其人均GDP低于800美元。并且還應注意到,在目前這種居民居住和分布格局下,同一城區人均GDP較高,鄉村人均GDP較低,但分布在這二者之一內部的零售企業的銷售對象都一定程度會對另一方的居民有所輻射,特別是城區商家對鄉村居民的輻射。
中國內地人均收入水平的這種地域、城鄉結構表明,今后相當長時間,國際上常見的百貨店、超級市場、大型綜合超市(賣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購物中心、倉儲商店、物流港(中心)和富有中國特色的雜貨店、農貿市場、小商品市場、服裝市場等各種流通業態及其所屬企業必定將會“長期共存、同市相爭”。
——中國零售業對外開放和行業競爭格局。
按照入世承諾,中國零售市場已于2004年12月實現對外資全面放開。在這之前,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歐尚、特易購等國際零售巨頭已經在中國各地全面展開圈地和開店競賽。此外,目前尚有30%左右的國際大型零售集團雖然暫時未進入中國零售業市場,但全面放開之后,隨著進入障礙大為減少,這些“巨鱷”隨時有可能“殺入戰場”。這表明,僅只是在外商企業之間,零售商們就已經初步在中國市場上點燃“決斗戰火”。
外商企業在信息化程度、資金實力、經營規模、采購銷售策略、管理理念等諸多方面都令中國企業難以望其項背。不過,零售企業進入壁壘低,企業形態多,商圈滲透性大,既存在著大至“勢均力敵”情況下的“陣地戰”,小到“散兵游勇”式的“游擊戰”。同時,外商對某些業態、某些地域滲透存在著不經濟性。另外,即使是在超級市場、大型賣場等講究規模經濟和資金實力的業態,外方企業也存在著一個“水土適應”和與中方企業相互學習、借鑒的問題。
——中國政府的零售行業規制與民族企業扶助。
中國新制訂的《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管理暫行辦法》于2004年1月1日正式生效。2004年,國家商務部和建設部聯合發文要求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地級市要在該年6月30日前完成商業網點布局規劃;此前,原國家外經貿委已對地級以上城市做過類似要求。還有,根據中國商務部有關負責人在公開場合的講話,中國政府將扶持中國國內零售企業發展,適度抵制外資企業收購,措施包括:加大對零售業投資;努力拓寬內資零售企業融資渠道,使內資企業可以獲得銀行貸款;建立公平的工商管理和稅收環境;掃清內資零售企業之間在收購、重組方面的體制、人事等障礙;加快包括《反零售企業壟斷法》、《大店法》等在內的相關立法工作。
總體來看,中國政府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在零售流通產業中維持一定民族企業份額和維護健康的產業組織形態的重要性,今后將會陸續適應行業發展態勢出臺一些規制和扶持政策;這些政策將對各民族零售企業產生程度不一的有利影響。
根據以上行業環境和基本形勢,中國民族零售企業應該和中國政府部門一道,通過以下思路尋求突破,努力為企業和產業爭取和拓展發展空間。
——按照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分布中外商家競爭格局,努力尋找市場空間、改造經營業態,并提升現有業態的綜合素質。
實際上,就適應城市居民、部分農村居民購物要求的超市和賣場零售業態而言,在外資企業不會進入或關注較少且投入相對薄弱的二三線城市、城鄉結合部,中國民族零售企業可以從布設網點和提升經營業態兩方面尋找到大量發展空間。基本思路是:中國民族企業可以先繞開“一線城市過于強大的敵人”,在二三線和城鄉地帶發展壯大自己。此外,此前在二、三線城市和城鄉結合部活動的其他業態國內經營者也應該適應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和企業發展要求,一方面及時改換和提升經營業態,另一方面可以基于實力水平的許可,注意挺進和進占其他城市領地。
——盡快在中方企業之間通過收購和聯合形成企業規模和經營實力。
2004年,在零售市場對外資開放的背景下,中國民族零售企業出現了“賣身逃亡”的風潮;該年3月,山東家家悅、湖南步步高、浙江寧波三江購物俱樂部、廣西佳用商貿4家地方零售企業共同注資180萬元以自愿連鎖方式成立上海家聯。2005年,百聯與大商兩大超大民族零售集團合并成為大商國際有限公司。顯然,民族企業自身也已迫切感受到相互之間重組或聯合的重要性,它們自己已經開展了一些探索。接下來,一方面已經買入店面的國內零售企業,還有通過合并、合作形成的新零售實體,應盡快拿出有力的整合方案,促使規模效應轉換為素質優勢。我們的觀感是,今后中國民族零售企業在理性應對競爭沖擊的過程中,要把握原則,盡量以保留民族品牌、堅守原有商圈陣地的方式做出應對。
——盡快通過合資合作、理念學習、技術引進、人才培養吸收和運用外資企業的優勢和強項。
有時外資企業為盡快適應本土環境,也會產生與中方合資或合作的意愿或要求,中方可以通過合資合作過程學習對方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此外,中方企業還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升級、人才引進培養等方式導入甚至創新外資企業的管理模式、采購方法、營銷手段。還有,零售經營本身具有外溢性,即使僅憑觀察和感受,民族企業也可以從外資企業那里學習到諸如賣場布置、結算流程乃至管理操作方面的新觀念和新方法。從原則上看,民族企業與外資企業互動要既講究合作又講究競爭,要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
——盡早推動有實力的大型民族零售企業“走出去”。
任何經營某種具體業務的企業都有最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人均收入和產業高度環境;而全球范圍符合這種環境要求的市場空間和購買力規模無疑大得多。基于中國的角度,我們觀察到,外資企業已在國外適宜環境中度過“孵化期”并鍛造了較好素質,由此它們才得以深入我國高中收入地區給中國本土企業施加競爭壓力;反觀中國某些大型零售企業,其中以某些家電連鎖專賣店尤為典型,在經歷多年國內市場孵化后,素質較好,特色鮮明,它們也應走出國門,在全球范圍,特別是收入水平和中國東部城區大致相當的國家(地區)開展經營,以拓展成長空間,乃至促使自身經營規模和綜合素質都獲得極大提升。再設想,成為國際巨頭后的它們再返回國內對付國內外資企業的競爭盈利,那相互之間的實力差距就會小得多。
——通過政府規劃和引導,改造流通設施并促使零售業態模式得到提升,為中小型民族零售商的生存和成長提供空間。
目前,北京等地的數字產品物流港和有些城市的專業物流中心出現購銷兩旺的較好發展態勢。在這方面,各城市或城區政府部門應在把準自身產業特色的基礎上,做好規劃,努力促使物流港(中心)在產品價位、質量、消費者選擇上形成優勢。同時,即使原有的鄉村或城鄉結合部的集貿市場、批發中心的改造,各地政府也應該著眼于從購物環境、產品質量、商家素質等方面形成相比其他零售業態的適度競爭力。
2003年時,世界著名咨詢公司麥卡錫曾預測:在未來3至5年,中國零售業60%的零售市場將由3至5家世界級零售巨頭控制,30%的市場將由國家級零售巨頭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場零頭則掌握在區域性零售巨頭手中。2004年,我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的大體情況是:全國前30家連鎖企業2004年銷售額為3845.6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7.1%,僅只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30家連鎖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共8家,合計銷售額為864億元,占30家連鎖企業銷售總額的22.5%,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于是,究竟是麥卡錫公司的預測根本就不正確;還是所預測的趨勢是正確的,只是在演變速度上暫時還沒來得那么迅速呢?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只能說,我們現在可以做出期許,中國零售企業和中國政府部門能夠以恰當的思路和措施應對外資企業的挑戰,而麥卡錫公司所預測的6:3:1的份額趨勢也將永遠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