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蘇果超市260多戶供貨商中大約還有20戶因各種原因尚未辦理退貨手續,其余兩百多名供貨商已經拿到了一半以上退貨,事件暫告平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合肥桐園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一再表示,絕不會欠供貨商一分錢。然而,很多供貨商根本不相信,以前的教訓讓他們無法心安,最后,“誠信關門”還是掀起了一場風波。
供貨商:我能相信誰?
近幾年來,隨著競爭激烈,零供矛盾加劇,全國各地先后出現超市倒閉、人去樓空的現象,供貨商要債無門,蒙受慘重的損失,一些地方甚至因此引發了供貨商圍堵等惡劣的事件,引起社會動蕩。
一位在合肥商界闖蕩10年的供貨商說:“入行10年來,我算是見慣了這些零售商加給我們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但我們最害怕的還是賣場突然倒閉。”這位供貨商還自己制作了一張供貨商場倒閉情況一覽表,自1995年4月至2006年4月,他先后經歷了6家商場超市的倒閉,這些突然之間“蒸發”的零售商都與他的公司有業務往來,其中5家是人去樓空,即使有法院介入結清或者用貨物抵押,他進場時交的那么多錢也還是打了水漂,損失了42萬元。
據介紹,甚至有少數人開超市并非為了賣東西,而是專門騙取供貨商的貨款。經常用的手段就是以下“三步曲”:第一步多以法人資本注冊超市,貸款擴資,開設連鎖;第二步是進行資產重組,將法人資本向自然人轉移,并通過“移花接木”,大量抽逃資金,解脫原法人對超市的責任;第三步是對超市更名,調換企業法人,以“金蟬脫殼”計謀,逃脫所欠供應商貨款及銀行貸款的責任。更名后的超市和充當“替死鬼”的企業法人,在無法償還供應商貨款和銀行貸款的情況下實行倒閉和破產。
正是近幾年屢屢出現的零售商倒閉或者惡意卷款事件,導致零供之間出現信任危機。
零售商:講誠信不容易
合肥桐園商貿有關人士說,深知供貨商擔心他們“跑路”,因此有關蘇果將整合合肥加盟店的事,其實在去年就已告知供貨商,今年1月份還召開供貨商大會。直至正式宣布停業之前,也曾經考慮過以提前通知的形式告訴供貨商,但他們擔心造成供貨商的恐慌,以致出現哄搶,于是最終采取了媒體公告等公示的方式公開承諾,但是效果依舊是差強人意。
經歷此次事件之后,合肥桐園商貿的兩位老總顯得很無奈。總經理李海萍說,本來以為通過媒體公告和自己拉出橫幅來通知停業退款,以誠信的面目告知供貨商會帶來積極的效果,沒想到還是有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而桐園的董事長郭桐則用“做人難,做好人更難”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有關人士分析認為,“超市關門,人去樓空”的行業陰影難以消退,商業領域的信任危機依然長期存在。
資金斷裂不可不防
李海萍坦承,出現現金缺口,一部分貨款無法以現金的形式退還給供貨商,以致給供貨商帶來一定的損失,確實是自己公司存在一定的操作失誤。李海萍告訴記者,蘇果超市合肥加盟店一直是堅持當月到期付款,同時260多戶供貨商中還有四五十戶采取的是留單的方式,比如對方提供1萬元的貨物,按合同約定蘇果當期支付其6000元的貨款,其余的4000元按約定后期再支付,從來不會拖欠貨款。正是這種方式使得大量現金用于采購,導致出現庫存大于應付的倒掛。
對此,一位深諳超市業的業內人士表示,蘇果這種操作是風險比較小的,業內另一種普遍模式帶來的隱患更大。這位業內人士介紹,超市業利潤很薄,還要支付房租、人員工資等各項費用,靠銷售基本上是賺不到錢的,有的甚至會虧損。那么如何去生存呢?只有不斷地開店,開店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是超市基本上自己不需要拿多少錢,而是利用賬期占用供貨商的貨款,同時開店還可以向供貨商收取進場費和各種管理費,超市以此賺錢,而開店越多,占用供貨商的貨款也越多,一旦資金鏈出現斷裂,后果將不堪設想。
安徽省供貨商協會秘書長鄧修全表示,隨著零售業競爭的加劇,中小超市關門歇業的情況將會不斷增加,供貨商應多加思考,慎重選擇合作伙伴,同時保留好所有的供貨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