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銀座成功地“擴”出銀座購物廣場,截至目前,銀座在全省擁有21個分店、40多家連鎖超市。
像是小孩擺積木般,在銀座,百貨店、大賣場、便民超市等商業形態,像是一塊塊積木,拆裝組合全然根據市場需求。向國際同行學習,但決不照抄照搬,這是銀座品牌擴張的一條寶貴經驗。
6月2日,銀座在東營的第二家店開業。自1999年銀座成功地“擴”出銀座購物廣場,截至目前,銀座在全省擁有21個分店、40多家連鎖超市。同時,銀座字號還被應用到家居、汽貿等行業。10年間,銀座已經由當時銀座商城一個單店擴張成一個龐大的“銀座系”。
企業規模像核裂變一樣迅速擴張,這里面,品牌戰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別的企業招商,花錢請客用半年不一定完成,而銀座則是一呼百應,節省的成本無法估算。
有資料表明,中國的企業平均壽命不到五年。一大就擴、一擴就完的事例并不鮮見。那么,銀座成功復制靠的是什么?
審視銀座的這些分號,記者發現,與沃爾瑪等這些洋品牌開店都是原樣復制不同,銀座開出的這20多個分店各不相同。有的是以百貨店為主,配套中型超市,被稱為“××銀座商城”,有的則是百貨店+大型超市,以大超市為主,冠名為“××銀座購物廣場”。還有的則像濟南總部一樣,“××銀座商城”和“××銀座購物廣場”同在。但是,細看這些分號,雖然業態組合不盡相同,具體到各賣場與賣場、商城與商城之間,又大同小異。像是小孩擺積木般,在銀座,各種業態像是一塊塊積木,拆裝組合全然根據主人需求。據了解,這就是由銀座獨創的復合業態模式,也是銀座發展過程中的最大一項創新。
該模式始于1999年銀座購物廣場的建立,那是銀座的第一次擴張。1999年,有省城“大客廳”之稱的泉城廣場建成后,為避免同行趁機進駐地下廣場與銀座商城面對面抗衡,銀座毫不猶豫地投巨資拿下了這塊4萬平方米的戰略要地。但是拿下之后如何經營卻讓銀座的決策層費盡了心思。本欲聯手的國際零售巨頭并不看好此地塊,理由是國外沒有將大型超市建在城市中心地下的先例。
論證再三,銀座認為,國際流行的超級賣場業態先進、管理規范,在國內很具生命力,但是中國人的消費形式和能力與國外不同,國內的超級賣場不宜像國外那樣建在遠郊。為此,銀座決定創造性地把時尚百貨業和國際流行的大賣場組合成獨特的“復合業態”:百貨店+大超市。
事實證明,這次嘗試不僅探索出了一種與銀座商城錯位互補的新型業態,擴大了銀座品牌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種本土企業特有的擴張模式。正是靠這種先進業態和區域特色巧妙結合的復合業態,銀座在隨后的擴張中屢試不爽。
做大與做強誰都會說,具體把握起來,是科學,也是智慧。國際商業先進性與本土文化靈活結合成為始終貫穿銀座擴張的原則。
比如,受銀座購物廣場復合業態成功的啟發,自2001年泰安銀座商城、八一銀座商城、北園銀座購物廣場先后開張。在外人眼里,所有這些“銀座”都有百貨和超市,沒啥區別,但在銀座管理者眼里,與總店相比,他們的名字叫“區域店”,店與店不同,銀座給予的支持管理體制也大不相同,其中大有講究。
據了解,目前在銀座管理分類中,共有百貨店、大賣場、便民超市三種成熟模式,其中,百貨店又分為高檔店、區域店、時尚店三種。“通過這樣歸類細分,我們在擴張時就可根據各地的消費市場需要將其分別組合出多種模式。做起來就像電腦高手組裝軟件模塊,一個業態即是一個模塊,各模塊管理相對獨立、規范、可以復制,需要哪個就用哪個,既保證了本土化過程中的靈活性,又保證了現代連鎖管理企業規范可復制的特點”。銀座商城股份公司總經理張文生將此稱為銀座特有的“復合模塊理論”。
據悉,下一步,銀座將進入新一輪快速擴張期,其擴張將不再像現在一個個來,而是采用兼并重組等多種形式,成批成批地開。因為商業的發展軌跡已證明,商業靠規模說話,單店沒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