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于開架售貨、集中收款、以銷售食品為主的零售業態店鋪的《超市購物環境標準》,盡管是按照行業平均偏上的水平制定的,并不屬于強制執行性文件,但業內普遍認為該標準的實施,有利于推動超市的規范化經營,有利于超市服務質量的提升,樹立行業榜樣,將行業總體推向一個較好的水平。超市應認真自查,進行相應改造,以便盡快達標。
據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相關負責人透露,標準對超市賣場環境、營銷設施設備、附屬設施等方面提出了基本技術要求;對商品陳列、生鮮經營、現場加工、收銀管理、冷藏儲運、垃圾處理等方面提出了量化指標。為方便消費者安全購物,標準還針對不同的生鮮產品提出了相應的銷售規程;此外,標準還鼓勵超市在店鋪出入口、電梯口等區域設置人性化的提示性安全標志。
而記者近日在多家超市調查后發現,目前大型社區超市和大賣場基本能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標準要求,而部分中、小門店在一些人性化的安全標志設置上以及相關設施的硬指標方面有所欠缺。記者采訪中某超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要實施的超市購物環境標準既全面具體又體貼入微,我們針對自身的發展現狀將逐項對比檢查。”但也有一些中小超市負責人以“新標準實行后,要適應環境要求又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為由,雖未表示難以達標,但還是面露難色。
為了能夠知道自家的超市離標準還差多遠,還是先來看看《超市購物環境標準》究竟對超市在哪些方面做了重點要求。
設施標準人性化
在店鋪的入口,主要強調安全性和便利性。如“設有臺階的入口,坡度應緩和,并設有殘疾人的坡道。雨雪天氣,出入口應有防滑提示標志”,“出口與入口應有區分,并便于人員的疏散”等條款,突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收銀區一直是消費者容易產生服務抱怨的區域,標準規定要“根據賣場面積和客流量設置收銀臺數量”,并且“收銀臺的設計要便于客流移動”。
在賣場內部,將整個功能區域分為“食品、百貨區域”和“生鮮區域”兩個大的部分。其中前者又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地面和墻壁”,突出考慮了安全性和承重性。如“應選擇防滑、防壓、承重、耐磨、易清洗的地面鋪設物”、“經過特殊改造裝修過的位置應有對顧客的提示性標志,如安全提示、兒童提示”等。
“通道和貨架”,側重于通暢和便于疏散。如“通道應保持暢通”、“通道應設有明顯的消防疏散標志、購物導向標志、稱重臺標志及商品分類標志”等。
在“稱重和包裝設備”方面,主要是強調采用的計量和包裝設備應符合國家的相關認證要求。對于“標識”,重點強調了對包裝日期和保質期的要求。
“停車場”、“衛生間”等附屬設施設備,也是超市經營的重要條件,標準也作了相關要求。如“停車場車位應標志清楚,便于車輛進出”,“超過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鋪,應設有客用衛生間、廣播室和客用電話設施”,“超市內應該設有顧客服務中心及相關投訴電話”等。
雖然《超市購物環境標準》規定,超市應有明顯的消防疏散標志、購物導向標志、稱重臺標志及商品分類標志等,但記者調查中發現,不少超市盡管也設有這些方便消費者的標志,但往往被店內的五花八門的促銷廣告所淹沒。這又如何談得上為消費者起到警示作用呢?
生鮮區域成重點
對“生鮮區域”的要求是本標準的一個重點,主要對陳列設備、加工和衛生設備、熟食制品等9個方面提出了要求。
對于“陳列設備”,主要從清潔和溫度上作了要求。如“陳列設備應保持清潔,場地無積水和污漬,定期徹底清洗,并保留相關記錄”,“貯存生鮮區域的商品和原材輔料應配置必要的低溫貯存設備,包括冷藏庫(柜)和冷凍庫(柜),冷藏庫(柜)溫度為-2℃至5℃,冷凍庫(柜)溫度低于-18℃,熱柜的溫度達到60℃以上”等。
“加工間”是超市生鮮食品儲存、加工的重要場地,也是超市食品安全問題的多發場所,因此標準主要強調了對加工間的消毒處理。如“畜禽產品加工要按照原料和半成品進行工作區域劃分,工作臺和加工器具要專管專用,避免病菌交叉污染”,“店鋪生鮮區域應配有專門清洗區,工作人員使用的洗手池和器具清洗消毒池應分別配置使用。鮮食區應定期徹底清洗,保持清潔衛生”,“對加工間進行整體徹底消毒,并保留相關記錄”等。
標準對不同種類的生鮮食品也分別做出了要求。熟食制品——從范圍定義上,包括在店鋪內經營的所有包裝或者散裝冷熟食、熱熟食、快餐盒飯、主食廚房產品、豆制品、現場自制食品、蛋糕、面包和點心等。標準主要強調“隔離”和“覆蓋”的原則。
水產品——包括在店鋪內經營的所有水產品及其加工制作生鮮食品,主要強調商品的鮮度管理,如“陳列冰臺應有足夠的碎冰,隨時檢查冰墻質量,及時補充碎冰”,“經營鮮活水產品的,應保持工作區域清潔,并對案板、刀具等加工器具進行定期徹底消毒”。同時,對“蔬果"和”肉禽蛋奶"產品,標準也提出了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