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下旬,家樂福中國大南區對食品部、家電部等部門開始調查公司內部的貪污問題。公司總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一旦發現采購等環節存在質疑和不合理的地方,就要求相關員工做出解釋,掀起“嚴打行動”。昨天,記者從家樂福合肥店了解到,關于超市對內部腐敗查處問題,的確不是“空穴來風”。 省城有關超市專家解讀,家樂福“嚴打”可以說是肇示安徽超市“反腐”行動開始。
超市“腐敗”問題根源
據合肥一位超市管理人員告訴記者,超市主要運營人員存在的“腐敗”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來源。
第一是進場費用:如果供貨商的產品要進入大零售商的銷售領地,首先得繳一筆數目可觀的進場費用,包括開戶費、條形碼費、產品上架費、節慶贊助費、促銷費等等。而且,經歷千難萬險產品進場了,還有三個月左右的試銷期,如果產品經三個月銷售在賣場排行里名列倒數幾名,進去的產品還是會被退場,而退場后當初所交的進場費則不予退還。
第二就是采購、運營“暗箭”:在大賣場,與供貨商發生關系并產生經濟往來的有采購與運營這兩條線。商品進場首先由采購負責談判、簽約,簽約進場后運營系統又顯得很重要。一些賣場采購、運營均有創收要求,因此,兩個部門對供貨商雙箭齊發也就不難理解。至于供貨商,則只能在采購、運營的雙重擠壓下賠著笑臉。
第三各種突發性費用:所謂突發性費用是指除了供貨商所交納的常規費用之外,有時候還會冒出各種其他費用,如商品補損費、店慶費、廣告宣傳分攤費、促銷郵報費、促銷補貨費等等。在節日的禮尚往來上,外資超市早就入鄉隨俗了,有一家外資超市竟連他們國家的國慶節也要中國的供貨商贊助,還美其名曰“同喜同慶”。
第四是貨款結算:供貨商眼見出了血還是忍著痛往大賣場供貨,不外乎舍不得大賣場超高的人氣與旺盛的銷售。但是盼星星盼月亮盼著多銷點貨,但貨賣完了錢還欠著,大部分賣場給供貨商的結款時間在30~90天左右,有的甚至長達120天,這對于供貨商來說變成了“兩怕”:既怕貨銷不掉,又怕貨銷得太好。
第五是零售價格怕被賣場賣穿: 一般供貨商在每個市場都有一個價格體系,這個價格體系除了規定對不同客戶的供貨價外還規定了較一致的市場零售價。但零售商為了吸引顧客、與其他賣場競爭,往往不遵守市場零售價,通過特價、驚爆價等形式擊穿供貨商的零售價格,甚至以低于供貨價的價格銷售商品,供貨商的價格一旦被擊穿,往往就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正是因為賣場的五大“絕招”,才產生了供應商“討好”相關人員的必走路徑,而至此才產生了超市腐敗的土壤。
腐敗不查 超市必“腐爛”
“超市如果不查腐敗,遲早必定腐爛。”任職亳州某大型超市的店長金先生告訴記者,一般超市腐敗行為多發生在采購、店長及其他利害環節上,這些人員腐敗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就是索取銷售額扣點,一般要求供應商按照每月銷售額給“好處費”;二是利用各種機會盤剝供應商或者業務員各種消費卡或者銷售的貨物,如鞋帽等;三是利用各種節假日或者生日等,要求供應商“填單”。
“凡此種種,已經給超市競爭力帶來很大影響。”金先生分析,同樣的商品,因為各種“人情”因素攙雜其中,造成商品價格可能高于其他超市幾個百分點。另外由于腐敗行為在運營環節上太多,造成了超市商品質量不穩定,發生“質量門”事件,甚至有的供應商有了和店長等“私情”后,主動造假,濫竽充數。“這些腐敗行為已經嚴重制約了超市的健康發展,形成超市發展的毒瘤,所以超市反腐意義重大。”
安徽省供貨商協會有關專家介紹,目前關于超市個人腐敗行為的投訴從正面渠道接到的不是很多,但背地里還是有很多供應商反映的,而且存在問題很嚴重,安徽超市要想健康發展,“反腐”就必須要“動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