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還是退?對于在國際上頂著種種桂冠的建材超市樂華梅蘭來說,都是一大難題。
北京科興店,是樂華梅蘭進軍中國的橋頭堡。這是一家有著象征意義的店。因為它不僅是在中國的“第一”,在整個亞洲也是“第一”。只有做好了第一家店,才有足夠的信心去開新店;只有這第一家店還存在,樂華梅蘭在亞洲、在中國才算有著可以看得見的實體。如果它被關掉,新聞媒體的標題可能會這樣寫:樂華梅蘭撤出亞洲。這對于在歐洲敢與百安居、歐倍德相提并論的樂華梅蘭來說,顯然是一大恥辱。哪個決策者敢承接這恥辱背后的唾沫星子?
如果樂華梅蘭不撤退,那就得把現在這家首次進軍中國開出的樣板店做好。然而,不知是它犯了不少企業來華“水土不服”的通病,還是它自認為這樣慢慢“熬”下去就是最佳策略,反而它正在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連那些當初視它為對手的同行,也對它漸漸遺忘。依稀能見到的樂華梅蘭的影子是在網絡上,發動網友一同去“團購”。與百安居、東方家園一樣,以“低價”為誘餌吸引那些對價格極其敏感的消費者到現場起起哄,樂華梅蘭的特色早已蕩然無存。
據說樂華梅蘭已經在北京北部找了一塊地,很快就會開出一家連鎖店。以規模效應來應對目前的單店單打獨斗,或許是一條路子。但是,這同樣是難以做出的決策。不敢惶論科興店是贏利還是虧本,單是人們本來就沒有真正接受過、如今又在本來知道的就很少的人群中漸漸淡忘的樂華梅蘭是否有那個號召力,都值得懷疑。
就算樂華梅蘭在短期內開出一家連鎖店,這也與一年半前首家店開業時信誓旦旦要“兩年內在京開出3家店,5年內在全國開設20家大型建材超市”的豪言壯語相去甚遠,自己打了自己一記耳光之后,再回頭來說當初說錯了”,是很難讓人信服的。那些把大批貨壓到百安居,等銷售完后一個月乃至半年再結款的中國供應商在給樂華梅蘭供貨時,一定會長一個心眼兒,倘若硬要來個現款現貨,你樂華梅蘭有那么大的資本,承受得起么?
更要命的是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已經讓樂華梅蘭無法改變。你弄出一個法國模式,不過是亂七八糟擺些中國貨,這讓慕名而來的消費者有多傷心?人家百安居整出個裝潢中心,你也依葫蘆畫瓢地搬過來,把那些本來就雜亂無章的產品裝進來,這會有多大的吸引力?就算中國的消費者中真有一部分人傻到人云亦云、你怎么說我就怎么信的地步,樂華梅蘭也得弄出點新概念來,讓追求新奇的人們不妨“上一當”。
夏天很快就要過去,樂華梅蘭面臨的尷尬卻遠遠沒有到“過去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