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名牌,以前更多的是出現在服裝上。而最近,杭州許多超市里出現了一批諸如“藍帶集團”啤酒、“喜三郎”果凍、“美麗快線”的食品,盡管品種和商標各有不同,而相同的是這些食品都與某知名品牌的相關內容極為相似。
傍名牌:從服裝到食品超市
近日,消費者蔣先生買了“藍帶啤酒”,買回家打開后一喝,卻不是熟悉的口味,仔細研究了包裝才發現,原來這罐加長型的啤酒品牌是“藍帶集團”而不是大家熟知的“藍帶”啤酒。在啤酒罐身上,盡管“藍帶集團”四個字印得非常醒目,但由于字體、包裝等各方面都與“藍帶”啤酒非常相似,蔣先生在購買時根本沒發現這原來是兩種不同的啤酒。
記者在杭州許多超市逛了一圈后發現,除了服裝之外,傍名牌正逐漸在食品、日常生活用品等領域擴展,一些知名品牌都難逃被傍的命運。包裝設計與“喜之郎”果凍幾乎一模一樣,但其實是“喜三郎”果凍;娃哈哈推出的“營養快線”的旁邊是“美麗快線”;“鄉巴佬”的鹵雞蛋、雞腿相當美味,在很多超市的貨架上,旁邊都能看到“香巴佬”、“鮮巴佬”;在不少超市還能看到傍“統一鮮橙多”的飲料,這些不同廠家生產的鮮橙多包裝上用于鑒別的品牌往往印得很小,隨手拿起一瓶飲料走人的消費者很難發現這并不是“統一鮮橙多”。
對消費者來說,外形雷同和名稱相似是這些傍名牌商品最具有迷惑力的地方。傍名牌的生產廠家往往采用與知名品牌一樣的包裝色,有的連包裝上面的圖案也相似,只是在字體等地方有著細微區別。“粗心的人都很難分出來,有些人走了一段路又回來換的。”超市的銷售人員說。而從價格上來看,這些傍名牌的產品相對要低一點。
傍名牌怎樣流入超市
記者向不少超市了解后發現,目前超市的把關最主要還是集中在商品本身的質量,對傍名牌等問題還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
杭州一家大型超市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商品在擺上超市的貨架一般要過“三關”:首先是超市的采購人員這一關,在這種商品進入超市前,必須向采購人員遞交樣品和產品的相關介紹,同時超市相關人員會去生產廠家實地考察;第二關是超市的商品質量管理人員,如果商品出現質量不達標問題,在這一關就可能被直接退回到廠家;到商品最后上柜時,理貨員和賣場主管還會進行日常檢查。但他也表示,在這一道道程序中,最重要的是看該生產廠家有沒有經營資格以及是否合乎國家標準。
“傍名牌順暢進入超市,也與雙方的利益直接相關。”杭州某大型超市的負責人透露。某些超市對不同產品的供應商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對一些市場占有率高的產品,如可口可樂等,超市往往會采取現金采購來拉攏供應商;而對于其他選擇余地較大的商品,在廠家能向超市提供更大利潤空間的條件下,超市的大門也會向這些傍名牌商品敞開。
如何看待傍名牌
記者從中國唯一經美國柏斯特啤酒公司許可和授權的生產商廣東肇慶藍帶啤酒公司了解到,“藍帶集團”啤酒與“藍帶”啤酒在品牌上毫無瓜葛。除了廣東肇慶和湖北棗陽兩大生產基地外,藍帶啤酒目前在國內尚未設第三家啤酒生產廠。
杭州體育場路上一家公司職員易薇認為,在外包裝和字體上都存在明顯相似的產品,其實就是生產商利用了人們信任知名品牌的心理。她建議:市民在購買和食用“名牌”產品時一定要多長個心眼,并且認真查看產品的出產地址和商標名稱。
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律師姚杰分析認為,部分廠家在產品外包上突出使用與之相似的知名品牌的產品名稱、字號,其目的是為了突出其企業名稱中名牌字號的作用,從而達到使消費者混淆概念并購買的目的。姚律師認為,該種行為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規定,構成不正當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