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和花生,都是平時很惹人喜愛的食品。但同時,黃曲霉毒素和伏馬菌素這兩種霉菌也特別“鐘意”它們,而這兩種霉菌都是容易致癌的物質。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的專家,為了解這兩種產品霉菌含量,在市場上隨機買回了玉米和花生,結果一監測,發現花生、玉米及其制品中存在黃曲霉毒素和伏馬菌素的污染,且玉米及其制品還存在聯合污染問題。
親歷:玉米怎么變味了?
上周末,記者在某超市購買了一批甜玉米。據說,這種玉米在超市很暢銷。但是,在賣場里,這些玉米散落在柜臺中,有的是用保鮮膜打包封閉好的,有的則是敞開式供消費者自己采購的。記者仔細看了一下,不論是哪種甜玉米,好像顏色都不正宗,而且敞開式的銷售牌上,還表明由于存放時間過長,這些玉米低價賣。買回去的玉米煮熟之后,跟平常一樣,但吃在嘴里毫無味道,而且玉米粒還有一種澀澀的感覺。記者只好把剩余的玉米都扔掉了。但是,在市場上,這種存放了一段時間后,低價銷售的玉米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一些大超市里面,玉米并沒在冰柜里儲存,經常在傍晚的時候就低價銷售。
在瑞金路菜場,一個賣玉米的商販告訴記者,一般來說賣相不好及殘留的玉米棒,他們都是扔掉的,但現在好像也有人買這樣的玉米,所以他們就低價出售了。
調查:隨機監測存在污染
可能很多年紀大的人都知道,黃曲霉毒素非常容易在玉米和花生中存在。“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它們就比較常見了,一些地區的人因為長期吃玉米,地區性的癌癥病發率增加;而到了90年代,伏馬菌素也出現了,它們都會形成肝癌等消化道腫瘤?!睎|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王少康告訴記者。
據介紹,調查組去年的時候,分幾個小組在超市和農貿市場,采購了部分花生、玉米及其制品,采用ELISA法測定兩種霉菌的含量。結果,超市所采集的19份樣品中,黃曲霉毒素的檢出率為68%,平均含量為0.53μg/kg,伏馬菌素的檢出率為21%,平均含量為0.56mg/kg。農貿市場所采集的49份樣品中,黃曲霉毒素的檢出率為59%,平均含量為6.98μg/kg,伏馬菌素的檢出率為76%,平均含量為9.89mg/kg。而在所有玉米及其制品樣品中,兩種霉菌的聯合污染率為33%,其中超市樣品的聯合污染率為21%,農貿市場樣品的聯合污染率為38%。
調查的負責人孫桂菊教授告訴記者,雖然目前來說,市場上的這些玉米和花生污染水平不是很大,且黃曲霉毒素的標準沒有超過國家標準,但市民在購買和儲存玉米和花生時,還是要格外小心。
忠告:最好即買即食
孫桂菊告訴記者,一般來說,這些食品在銷售前都要經過鑒定,這些霉菌的產生,主要是在儲存過程中發生的;另外,對于這種霉菌,市民大可不必感到驚恐,因為我們的攝入量非常少,總體致癌的風險還是比較小的。
她說,現在購買玉米和花生時,特別要留意其顏色,如果不新鮮了,一定不能購買。而超市里面在銷售時,也要特別注意儲存方式,特別是冷熱交替容易導致潮濕,非常適合兩種霉菌的發生。她建議,市民購買的玉米和花生,最好是即買即食,一旦非要貯藏的話,必須進行密閉,因為霉菌在潮濕的空間里,出現時間是非常迅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