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商場里人頭攢動,生意分外紅火。與往年不同的是,人們手里用于支付的銀行卡樣式越來越多,花花綠綠、甚是繽紛,成為節日都市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也難怪,近來不斷有各發卡機構與百貨、家電等零售企業攜手發行聯名卡的消息,如交通銀行與蘇寧電器 ( 行情 論壇 )推出的“太平洋蘇寧聯名信用卡”、建設銀行與哈爾濱中央紅集團推出的“中央紅龍卡”、中國銀行 ( 行情 論壇 )與北京莊勝崇光百貨商場推出的“莊勝崇光中銀聯名卡”、深圳發展銀行與沃爾瑪(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推出的“沃爾瑪暢想卡”等等。隨著各種各樣的聯名卡輕輕刷過POS機,商場的銷售額自然也跟著扶搖直上。
其實,銀行卡產業自問世以來,始終與零售業保持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一些國際知名的銀行卡品牌都是從百貨零售業中脫胎而來。1985年,西爾斯百貨公司就利用其當時美國最大連鎖百貨商店的地位,通過在消費者和其連鎖店及相關零售業之間提供信貸服務,推出了在全美通用的“發現卡”。此后又于1993年將其轉讓給添惠發現卡公司,添惠發現卡公司被摩根斯坦利兼并后,發現卡逐步發展成為美國第五大信用卡品牌。
應該說,在零售業很大的促進作用下,銀行卡產業也得以更成熟、規范的發展。著名的VISA、萬事達兩家國際銀行卡組織,就曾在美國受到零售業巨頭沃爾瑪的反壟斷訴訟,并且此后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頻遭反壟斷起訴。為避免將來使會員銀行遭受更大的損失,VISA、萬事達加速了品牌的私有化改造。目前,萬事達已在美國上市,VISA也計劃在兩年內上市。
當然,銀行卡產業的發展也使零售業從中受益匪淺。僅以銀行卡產業起步較晚的我國來說,眾多零售企業想必還沒有忘記銀行卡推出伊始那激動人心的日子———他們欣喜地發現,銀行卡便捷的支付方式有利于激發顧客的消費欲望,為自己帶來大把的真金白銀。尤其是2002年中國銀聯成立以后,全國各大中型商場90%以上都建立了POS系統,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零售業,刷卡消費率甚至已增至20%至35%。
銀行卡對零售業最突出的帶動作用非信用消費業務莫數。信用卡發卡機構助零售企業向客戶推出分期或延期付款等業務,在這些新的消費模式中,信用卡成為連接零售商和消費者的紐帶。對于零售商來說,將信貸關系轉到銀行與顧客之間,交易后自己很快就能從銀行拿到貨款,資金周轉速度在銀行參與的信貸制度下大大加快。消費者由于可以從銀行得到信貸,消費能力和欲望都會提高,對零售商來說也是求之不得的;從消費者的角度分析,銀行提供的消費信貸是中性的,可以不受零售商和消費品的限制,這一特點是消費者非常歡迎的。既便利顧客,又助商促銷,而且因通常有商品抵押來降低信貸風險,難怪信用卡信貸消費模式日漸流行于零售市場。
當然,在這兩個行業相伴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利益上千絲萬縷的關聯,難免產生摩擦和矛盾。環顧全球,銀商之間因刷卡手續費率等問題引起的紛爭早有先例。而在刷卡消費逐步增多的中國,銀商之間的利益爭端也才剛剛開始。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開始進入微利時代的中國零售商對承擔較高刷卡手續費表示出不滿。2004年2月,深圳市零售商行業協會代表全體會員向中國銀聯深圳分公司送達《關于要求降低刷卡消費結算手續費標準的函》,希望將其刷卡消費手續費率在原有基礎上降低0.5個百分點。經過多方努力,沒有達成協議,于是,深圳部分零售商聯合起來拒絕刷卡。很快,這場銀商之爭便波及到重慶、上海、廣州、南京等地。
互相排斥顯然難以達到“多贏”的共同目標。所以,正視問題、耐心磨合、積極改善,才是銀行卡產業與零售業攜手共同發展的必然之路。其中首要的,自然是先解決好自身存在的缺陷和障礙。
我國零售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平均利潤率很低,與同在中國本土經營的國際零售巨頭相比明顯落后。據業內專家介紹,以超市業態為例,我國的平均凈利潤率為1%,其中最大的超市連鎖企業上海聯華超市的凈利潤率為1.5%,但沃爾瑪的凈利潤率則為3.3%,家樂福的凈利潤率也在3%以上。支撐國際零售巨頭有相當利潤空間的,是高效的物流配送網絡和供應鏈管理手段。但目前中國本土零售業的物流配送還剛剛起步,更別說其他先進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此外,整體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供應鏈凌亂等因素,也是造成其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顯然,中國零售業低下的盈利水平,是零售商在產業鏈下游與銀行為刷卡費率摩擦不斷的一個主要誘因。而在上游,零售商又往往與制造商矛盾重重。因此有專家指出,在不斷擠壓上、下游外部成本的同時,中國零售業更重要的還是應改變粗放的經營模式,充分挖掘內部運營成本的下降空間,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對于國內的發卡機構和銀行卡組織來說,自然也有可改進的地方。
一方面,是要避免盲目競爭。為了更好地立足零售業,銀行必須追求規模效應———同時占有可觀的持卡人和零售商。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卡銀行涉足零售業,商戶只能接受為數有限的銀行終端,消費者也只愿意攜帶有限的信用卡。因此,各自為戰,對有限的市場進行爭奪,不僅浪費資源,且極易導致發卡機構之間產生畸形的競爭行為,不利于銀商合作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同樣要避免粗放經營。應考慮到,商戶類型不同,對受理銀行卡的成本承受能力也不同,應細分市場、區別對待,才能吸引更多的商家與自己聯手。美國的經驗就表明,娛樂與旅游類商戶一般利潤率較高,而大型零售商則對成本較為敏感。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連鎖型的大型超市零售商已成為信用卡消費的重要商戶之一,其集中化趨勢在加強,商家的議價能力也在增強。例如美國最大零售商沃爾瑪的年銷售額占美國GDP的2%,而且一向以低成本為優勢占領市場,對成本的敏感性很強。因此,此類商戶將更傾向于受理低交換費率的銀行卡。于是美國各卡組織或發卡機構實施不同的交換費率,使商戶有了較充分的選擇權。
在我國,隨著零售業競爭的加劇,取消費率的行政定價模式,讓零售商與銀行卡組織、發卡機構充分協商,制定適應市場變化的價格已成為發展趨勢。中國商業聯合會就于2006年9月在上海召開的“國際零售協會高級管理人員論壇”上倡議,應積極建立起一種溝通機制,與各零售企業、銀行、政府等相關方一起,共同推動建立起一個科學合理的定價機制,改善銀行卡受理環境,提高銀行卡的使用率,開創一個銀行、商家和消費者多贏的局面。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