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剛剛過去的2006年冬天,古城西安算得上是個暖冬。可是作為西安第一家“停業”的大賣場,家樂福無論關門還是搬家的行為,都引起業內外諸多議論。在外人看來,紅火的大賣場是否正在遭遇行業競爭的嚴冬?
事件回放
■家樂福
成西安首家“停業”大賣場
從2005年12月6日正式開門營業算起,到2007年1月初關門,家樂福西安北大街店亮相不過一年多的光景,可謂“曇花一現”。家樂福首次嘗試獨資開店,便遭遇“關門歇業”,西安北大街店成為家樂福在中國開展業務12年來第一家“關門”的賣場,也是西安第一家“停業”的大賣場。
日前,記者來到西安北大街的宏府大廈,這里就是家樂福北大街店的原址。而今已經人去樓空,曾經顯眼的紅藍色“家樂福”標志已被摘下,上下樓所有的出入口都以粗粗的鏈鎖把門。只是在玻璃門上,還貼著幾張沒有署名日期的簡單“遷址”通知。
2月9日,新的家樂福已經在西安的小寨西路開業了,不過這一開業日期,已經幾經推遲,而開業也可以說是相對“靜悄悄”,并沒有因開業大造聲勢,而是對外界保持低調,頗耐人尋味。
無獨有偶,2月5日,《廣州日報》刊登了這樣一則消息《家樂福廣州5店全虧損合作伙伴廣百望減股》。其內容宣稱:“廣百集團董事長荀振英日前坦言,與家樂福的合作公司成立至今已有五年,還一直虧損。”這則消息中,并沒有家樂福方面的回應。但結合西安家樂福的關門歇業事件和這篇消息的共同效應,不由使人聯想到家樂福是否經營不善,還是賣場行業陷入困窘?
現象分析
■“關門”還是“搬遷”
家樂福西安北大街店的“停業”,令一直被喻為外資企業本土化典范的家樂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其“關門”還是“搬遷”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對此,記者采訪了西安樂福商業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經理李天。李天代表家樂福方面給記者傳來了一份落款日期為2007年2月1日的申明,內容如下:“2005年12月6日西安家樂福北大街店正式開業,經過一年的營業,經營的結果未能達到預期。為確保家樂福在西安的可持續發展,家樂福決定對西安的經營活動進行調整,即從2007年1月1日起將西安家樂福北大街店移址到小寨路店。家樂福北大街店所有員工以及租戶將轉移到小寨路店繼續服務與經營,同時供應商與家樂福簽署的有效商業合同將繼續予以執行。小寨店位于雁塔區小寨西路,經營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該店預計將于2007年2月初正式投入營運。”
記者注意到,其申明中有一句非常含糊的字眼———“經營的結果未能達到預期”,這到底是虧損還是贏利沒有達標,對此,李天婉言謝絕了記者的提問。
但據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在小寨商圈,家樂福早就有一家店在籌備中,本來是計劃在2005年開業,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拖到了現在。按照家樂福的計劃,早在2004年9月16日在西安通過聽證之后,首個家樂福西安店就將落戶小寨西路。據了解,家樂福超市小寨店當時規劃的營業面積為8000平方米,還有專門為顧客提供的200個車位的停車場,該項目總投資5400萬元,當時預計2005年下半年開業。并且規劃在其后的五年里,還有5個家樂福店進駐西安東南西北。這樣看來,小寨店應該也早在家樂福的規劃之中。
原因初探
■選址失誤埋藏“禍根”
盡管外界的猜測和家樂福的說法不一,但是家樂福西安北大街店畢竟停業了,也成為西安第一家“停業”的大賣場,這家店到底怎么了?
“選址失誤”,西安本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賣場高管人士如此表示,“當初,這家企業開張的時候,我們就不看好它。”該人士認為,北大街雖然在城圈以內,但更多的是一條交通道路,而不是商業街區,根本留不住人,而周邊消費群體的相對消費水平有限。甚至對于已經在小寨重新開業的家樂福,該人士仍不看好,畢竟選址上還看不出有什么優勢。
另一位資深業內人士群先生將家樂福停業的原因歸結為四個方面。首先,采購先輸了一招,因為家樂福在陜西根本沒有建立自己的采購體系,無法發揮自己全國物流配送的優勢,導致自己的價格遠高于西安同類型其他超市;其次,制度執行不到位,在西安北大街的家樂福,根本感受不到家樂福這個世界排名第二的零售商的氣氛,而在洛陽的家樂福卻可以明顯感覺到國際巨頭的不凡氣度,應該說西安北大街的家樂福至少沒有完全貫徹家樂福完善的制度;第三,服務上的不到位,家樂福開業以來,負面消息一直層出不窮,很難配得上全球知名企業的光環;第四是停車費問題,因為沒有自己的停車場地,到家樂福購物的客人需要自己付停車費,雖然這不是什么大問題,但無疑使得更多的“回頭客”跟家樂福離心離德。
目前格局
■西安賣場上演“三國演義”
盡管家樂福的停業有著各方面的自身原因,但是透過家樂福西安北大街店的“停業”,大賣場競爭的白熱化已是不爭的事實。
來自國際品牌的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易初蓮花等,來自國內的大品牌家世界、人人樂,西安本地的愛家、海星超市,已經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上演“三國演義”。
家世界連鎖超市有限公司西北區營銷策劃部經理黨宏偉對于“三國演義”的說法,頗為贊同,他甚至對此進行了劃分,認為國內大品牌相當于曹魏的角色,在西安的市場份額能夠占到50%;而陜西本地的企業,則能夠占到剩下的50%的六成,可以比作東吳;國際品牌企業目前只能占到其余的四成,實力較弱,算得上蜀漢。
而從各自的優、劣勢來講,陜西本地企業因為規模普遍較小,所以船小好掉頭,他們和客戶最近,做出的調整最為及時,但是自身劣勢在于制度建設相對不完善;國際品牌企業,知名度響亮,實力雄厚,相對也最為規范,但致命弱點在于本土化,過于相信自己的成功經驗;而國內大品牌企業,恰好介于二者之間,有著完善的管理制度,成熟的采購體系,同時又深刻了解中國老百姓的需求,這也是他們能夠獨占一半市場份額的原因所在。
前景預測
■西安賣場或剩下四五家品牌
不過,“三國”的平衡只是暫時的,市場競爭仍在繼續,洗牌不可避免。
家樂福西安北大街店“關門”了,但是其小寨店已經鳴鑼開張了,而另一位商業巨頭———沃爾瑪也已經在準備進入西安,2005年3月,沃爾瑪就已經通過西安市設立大型商業網點聽證會,其預計要開辦一家面積打破190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如此一來,市場的競爭還將更加嚴酷。
黨宏偉判斷,目前的價格競爭已經到了末尾,新競爭將更多地體現在服務上面。因為顧客的需求多體現在實惠、服務、方便等多個方面,因此在不久的將來,超市的競爭將走向整合。“到那個時候,大型超市的品牌數量將相對減少,可能只會剩下四五家品牌。”黨宏偉的預測,似乎不無道理,或許充分的競爭也是賣場發展的一個過程,洗牌只是必由之路。
可以預見,到時候能夠存活的大賣場一定是有著自身特色的經營機構,或者是品類極端齊全的,或者是會員服務有聲有色的,或者是價格、形象有獨到之處的。
西安市商貿局商品流通處處長、西安連鎖經營協會常務副會長安建勇,談起西安的超市如數家珍,目前西安8000平方米以上的賣場共有40家,其中有外資品牌賣場約10家,國內品牌賣場20家左右,但是整體來看,二環以內已經處于飽和狀態,未來方向應該是向城鄉結合部發展,而西安市內的行業洗牌肯定不可避免,這就要求本地賣場能夠發揮自己的特色,走特色經營之路。
(華商報 韓博強 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