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國內第一零售品牌之稱的百聯集團近日新聞眾多。3月26日,商務部首次將中國連鎖30強企業擴展至100強,但多年位居榜首的上海百聯集團卻在這次評選中以770億元銷售規模落居第二,比排名首位的國美集團少了將近百億。
三天后,百聯集團旗下品牌東方商廈正式宣布其常州店“暫停營業”,此前被否認的說法終變現實。因此,當百聯集團旗下百聯西郊購物中心總經理葉凱出現在杭州舉行的聯商網主辦的中國零售論壇時,成為記者追問焦點。
針對業內認為百聯“可能收縮戰線,主攻長三角”的傳聞,葉凱稱, “百聯不會甘居零售業第二,一直有很多項目在洽談中。”而接手百聯中環廣場全部股權也源于百聯看好其長期發展的商業潛力。這也是百聯集團相關人士首次對該筆收購作出評價。
百聯依舊走向全國
此前,關于百聯集團的戰略發展方向業內說法不一。“雖然攤子很大,但現金流比較緊張。百聯可能收縮戰線。”上海一位知名商業研究專家曾向記者表示。據了解,收縮全國戰線是現任百聯集團董事長薛全榮在剛剛履新時做出的重要戰略決策之一。
而根據葉凱的介紹,目前百聯集團達成的發展共識是:“自建型商業以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為主,其它地區主要為管理輸出。”據了解,目前百聯集團旗下購物中心以上海為核心,包括浦東第一八佰伴、西郊購物中心等傳統品牌,也有百聯又一城、百聯中環廣場等新入市大型商業,這些物業以自有產權為主。而位于哈爾濱、吉林、沈陽、成都等地商業項目均以管理輸出的方式經營,即租用物業,招商經營。“自建型商業有地產增值的額外收益,但資金沉淀較大,在需要收縮戰線時,也不如只輸出經營的模式來得自如。”分析人士稱。
據了解,百聯集團目前并沒有停止洽談新的合作項目,“但今年集團內部常提的說法是‘要走向全國,而不是撤出全國’。”葉凱稱。
而對于常州東方商廈的“暫停營業”一事,葉凱稱主要是百聯與物業出租方在租金方面產生分歧。“對于零售業而言,開店關店是常有的事。”葉凱表示。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6年,相比國美74%的銷售額增長率,百聯集團的銷售額增長僅為8%,成長性落后于眾多排名在后的零售品牌。百聯旗下的上海華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銷售額則同比減少12%。
百聯中環兩年內或盈利
3月底,百聯旗下上市公司百聯股份公布兩筆收購商業資產議案,涉及資金高達約8.3億元:即收購上海百聯中環購物廣場有限公司和上海建配龍房地產有限公司各51%股權。其中除百聯購物廣場項目需向控股股東百聯集團購買2%股權外,其它股權方均為上海德泓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法人代表即是被稱為“上海神秘富豪”的顏立燕。
根據此前報道,百聯中環購物廣場前身為上海興力達商業廣場商業部分,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而相關資料顯示,上海興力達商業廣場曾以自身物業為抵押,貸款企業年金27億元。
此前也有消息稱,百聯中環購物廣場可能已經由一家香港大型投資集團看好,有望轉讓。但知情人士近日否認這一說法,并表示以百聯中環廣場的地理位置,具備成為上海又一商業副中心潛力,百聯接手后有望兩年內實現盈利。
(上海證券報 于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