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履日本,最為驚嘆的既不是方便的公交,也不是繁華的市面,而是商家對顧客的尊重和體貼。
記者曾在日本“青山洋服”專賣店買下一套特價休閑裝,一周以后去退換,不僅順利退貨,工作人員還三番五次地鞠躬道歉:“對不起,沒有幫您挑選好,給您添麻煩了?!焙喼弊屓艘詾橐路缓仙?,純粹是因為他們的服務沒有到位,雖然事實未必如此。
又一次,記者去便利店買西瓜,出門后不小心將西瓜摔出一道裂縫。店員看見后馬上又抱出來一個西瓜。記者要再付錢,店員堅決不收。推來推去,結果記者付了一個西瓜的錢抱回了兩個大西瓜,真讓人覺得不好意思。
記者來日本時間不長,但了解到的類似事情卻不少,而顧客和商家因退貨發生爭執的事卻從來沒聽說過。在日本,不僅耐用品可無條件退換,就連食品等消耗品在一定條件下也能退換。退貨時,顧客照樣能享受到禮遇。
在剛剛過去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記者本想采訪一些相關活動,結果從報紙到雜志,從互聯網到電視節目,從大商場到便利店,都找不到關于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新聞。向日本朋友打聽,他們也都不知道有這么一個日子。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日本在維護消費者權益方面,未見得一定盡善盡美,但就消費者至上的意識而言,日本商家的自覺性的確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人說,日本沒有“3·15”;也有人說,日本天天都是“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