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餐飲品牌大會即將于6月18日舉辦,屆時由北京商報以及餓了么口碑、城市數據團攜手打造的《2019北京餐飲消費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也將同步發布。《報告》中對于北京地區飲品業態的消費趨勢做了詳細的解讀和呈現。
《報告》對于北京飲品市場做了重點分析和呈現。在數據分析過程中,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北京飲品市場呈現出門店布局廣泛、門店活躍度下降的特點,品牌將迎來新一輪洗牌期。與此同時,部分飲品企業開始從產品、數量、場景等多方位進行創新升級,不斷挖掘和深入市場。
服務90后:對產品創新要求極高
飲品品牌開始與“排隊”、“限購”、“黃牛”、“融資”這些標簽綁定,而這背后體現出的是飲品市場的興起和潛在的市場規模。不過,在門店密度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飲品品牌門店活躍度卻有所下降。根據餓了么口碑數據,北京國貿、中關村、王府井、望京等熱門商圈飲品品類新店增長數量排名前列,而這些商圈內門店活躍度最低的業態中都包含了飲品/甜點和奶茶。
“新奇特”成為當下吸引年輕消費群體的標簽,而應運而生的新飲品品牌憑借“高顏值”“新口味”迅速搶占飲品市場,獲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不過,也側面反映出新飲品品類消費客群較單一化的特點。以中關村商圈為例,中關村“90后”消費群體在奶茶和飲品/甜點品類的消費貢獻度分別是68.86%和61.54%,而“80后”消費群體在該品類的消費貢獻度分別為16.60%和22.28%,“70后”消費群體在奶茶和飲品/甜點品類的消費貢獻度不足10%。
上海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表示,飲品品牌的品牌周期確實短于其它行業品牌,這主要原因在于茶飲市場對于創新要求極高,產品迭代速度較快,品牌在創新或者研發上一旦懈怠,很容易被市場淘汰。目前的茶飲市場無論是對于資本、技術還是供應鏈的要求都愈來愈高,這也是市場逐漸成熟的表現。
毛利可達80%:紛紛入局成紅海
高利潤、低門檻的飲品市場成為企業跑馬圈地的重要因素。一位不愿具名的茶飲投資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市面上的臺灣奶茶門店毛利最高能達到85%,如果采用比較優質的原材料,毛利也能達到70%,這其中還包括茶飲的包材等物料。“茶飲毛利相對很多餐企而言是非常高的,這也是吸引投資人的重點。”
由于飲品市場的高利潤和高需求,咖啡品牌、火鍋品牌、快餐品牌等餐飲企業紛紛入局飲品行業的消息層出不窮。2018年6月,太平洋咖啡順應健康茶飲需求,以中國茶葉為原材,推出“太茶”系列,同年12月,又在上海開設了旗下的子品牌“太茶”的國內首家獨立門店。同為咖啡品牌的瑞幸咖啡也開始拓展新品類,在今年4月正式上線茶飲系列產品小鹿茶,主要以芝士奶蓋茶為主。同時,“火鍋+茶飲”的模式不斷在呷哺呷哺、海底撈、小龍坎等火鍋品牌上體現。2018年,呷哺呷哺旗下的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就推出了茶米茶,隨后又成立單獨的茶飲品牌;同年8月,火鍋品牌小龍坎推出了獨立茶飲品牌“龍小茶”;近期,海底撈又推出奶茶和果茶兩類多款茶飲產品,目前覆蓋了全國多個城市的部分門店。
實際上,茶飲品牌擴張的加速離不開資本的加持。據公開資料顯示,多個茶飲品牌獲得資本青睞,融資總額超過13億元。2016年,喜茶獲得龍珠資本、黑蟻資本的過1億元A輪投資;同年,因味茶獲得劉強東5億人民幣A輪投資;2017年,奈雪の茶獲得天使輪、A輪投資; 2018年,煮葉獲得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喜茶獲得4億元B輪融資。
網紅的下半場:各自尋找護城河
在企業跑馬圈地的同時,門店活躍度開始下降,這表明飲品市場洗牌期即將到來。另外,目前一些飲品頭部品牌食安問題頻現,這也體現出目前該行業領域標準化有待完善,飲品行業有待洗牌。對此,部分企業開始從產品、數量、場景等多方位進行創新升級,不斷挖掘和深入市場。
前不久,北京首家喜茶熱麥店落地五棵松華熙商圈,這是喜茶第一次將子品牌喜茶熱麥布局北京地區,此次喜茶熱麥還結合北京當地的小吃文化,聯合北京當地商戶“姥姥家”,推出三款北京限定款。同為茶飲品牌的奈雪の茶也開始差異化布局。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發現,奈雪の茶華貿中心店二層已悄然開設一家Bla bla Bar奈雪酒屋。除了市面上常見的啤酒、紅酒等酒品外,店內推出了度數相對較低、顏值相對較高的調制雞尾酒和無酒精飲料,該門店營業時間在中午12點至次日凌晨2點。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隨著飲品市場進入白熱化階段,企業正在進行多時段、多場景、多品類的多元化布局,其核心點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捆綁消費群體,讓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消費黏性加強,品牌功能更加復合。
王振東表示,如今新中式茶飲從概念的提出至今不過數年,還處于一個探索期,目前百家爭鳴的局勢對于一個新興業態未必是壞事,同時更有利于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從市場總體來說已經從流量為王變成了質量優先,推廣和營銷固然重要,體驗也是必要的,但由于消費者品味不斷提升,并且餐飲的產品屬性決定了品質,對于流行趨勢的把握能力決定了茶飲品牌的未來。當下茶飲市場的創新實際上已經即將進入瓶頸期,率先突破的品牌將會在下一個上升波動內獲得優勢,但前提是茶飲行業包括餐飲業需要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來保護創新者的利益,形成有效的行業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