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阿里收購考拉后在跨境電商領域占據半壁江山,京東希望通過整合平臺資源來分割進口市場這一大蛋糕。
11月22日,京東集團宣布,旗下進口業(yè)務海囤全球正式更名為京東國際,并將推出百億補貼計劃。市場人士預計,未來跨境電商行業(yè)將成為阿里、京東的兩強賽事,競爭進一步加劇。
據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國際業(yè)務負責人韓瑞介紹,區(qū)別于此前進口商品分布在各個品類和海囤全球的場景,京東國際將京東平臺上的進口商品全部涵蓋。
在今年的進博會上,京東提出未來3年采購4000億元進口品牌商品的計劃,而阿里則提出5年實現2000億美元的進口額,可見各平臺對進口商品市場均是“虎視眈眈”。
事實上,我國擴大進口利好政策不斷出臺,并且國內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需求日益強烈。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fā)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guī)模達9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其中進口跨境電商規(guī)模為1.9萬億元,同比增長26.7%。
雖然跨境電商交易規(guī)模不斷增長,但目前國內海淘業(yè)務還存在著環(huán)節(jié)復雜、售價虛高、轉運倉及層層代理等亟待改進之處。
同時,今年跨境電商的市場競爭格局已出現巨大變化。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上半年,考拉以27.7%的市場份額排名跨境電商的首位,天貓國際和海囤全球(京東國際)、唯品國際分別以25.1%和13.3%、9.9%的市場份額位列其后。
然而,今年9月,阿里以20億美元全資收購網易考拉,讓阿里在跨境電商的市場份額超過半成,而這對于包括京東等平臺來說,升級跨境電商平臺,引入更多國際品牌、完善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成為當務之急。
記者登錄京東APP發(fā)現,目前京東海囤全球已更名京東國際,該頻道產品覆蓋美妝、生鮮、奢侈品、日用品等全品類的進口商品,并且目前很多進口商品詳情頁面已注有“京東國際”字樣。
京東方面介紹稱,由于目前進口商品SKU較多,未來將給所有進口商品進行標注,方便消費者選購。
除整合進口產品以及營銷推新外,正品、安全成為消費者選購進口商品的主要考慮因素。據京東大數據研究院首席數據官劉暉介紹,此次京東國際發(fā)力服務保障領域,未來將推出晚到必賠、破損包賠、針對京東PLUS會員還將推出7天無理由退貨等多項“放心購”服務,同時針對商家方面還將進行全流程監(jiān)管以及專業(yè)化技術保障。
目前各電商平臺為爭取客戶和市場份額,紛紛加大了補貼力度,京東、拼多多都表示將進行百億補貼活動,而亞馬遜中國此次也將參與“黑五”促銷,為中國消費者推出專享折扣。不過,補貼大戰(zhàn)是否能為各平臺帶來用戶的增長銷售額的提升,以及對行業(yè)的正向促進?
“京東的競爭對手阿里巴巴重視進出口領域,高價收購了網易考拉,京東必需加強國際化部分?,F在跨境電商處于同質化競爭,拼價格戰(zhàn)難有利潤。”在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云陽子看來,跨境電商如果要做差異化競爭,需要控制上游端,做到品牌獨家、包銷供應鏈,但這一點并不好實現,或可先通過引進國外中小品牌,取得獨家代理權。
值得關注的是,擴大招商、吸納全球更多的優(yōu)秀品牌成為跨境電商平臺競爭的一大焦點。針對品牌商的招商,京東方面表示,京東將深入各地開展全球商家大會,發(fā)掘更多海外品牌,為海外品牌入駐京東國際搭建綠色通道。同時,京東國際還將聯合使館搭建“國家館”旗艦店,引入各國特色和差異化的商品,并為新商家提供成長計劃。
互聯網分析師唐欣指出,相比其他競爭對手,京東在主品牌、流量、物流方面資源整合能力較突出,但流量獲取成本較高。目前,各個平臺均希望在跨境電商領域復制過去國內電商的成功經驗,但跨境商品不能完全依靠低價來吸引目標用戶,平臺還是需要發(fā)掘好的品類,做好質量監(jiān)管,杜絕假冒偽劣。
百聯咨詢創(chuàng)始人莊帥在接受《財經》新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跨境電商平臺競爭的關鍵在于,補貼后是否能提高復購率,產品品質及售后方面是否跟得上。京東自營模式效率高,其配送體系、用戶群體消費能力、國際影響力都較強,但問題在于,跨境電商自營模式資金占比較多,對現金流要求較大。此外,在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建設上面臨如品牌獨家代理、包銷、匯率等各方面的挑戰(zhàn),并且拼團、直播等銷售方式上還需進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