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鈴薯到大白菜,從洋蔥到生姜,農產品滯銷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農民賣難,市民買貴的現象時有發生。12月22日,商務部等七部門研究決定,進一步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削減中間環節,減少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現象的出現。
七部門削減農產品流通環節扶持批發企業
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表示,為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作為流通環節的主管部門,商務部下一步將著力做好扶持培育一批大型農產品批發企業;提升流通現代化水平等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頭連接著田間地頭,一頭連接著百姓餐桌,鮮活農產品市場供應、價格波動,牽動人心。
據姜增偉介紹,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依然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組織化程度低,產銷銜接不緊密,“賣難”、“買貴”等問題突出。針對新形勢和新問題,國務院及時出臺《意見》,全面部署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姜增偉強調,全面落實《意見》各項任務,要以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菜市場為流通主渠道,以農超對接等多種產銷銜接為方向,以周末蔬菜直銷市場等直銷直供業態為補充,突出重點,著力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要著力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扶持培育一批大型農產品批發企業,鼓勵開展直銷配送;引導經銷商實現公司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扶持培育一批大型農產品零售企業,發展連鎖經營,擴大經營規模,降低經營成本。扶持培育一批大型農產品運輸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
二要著力提升流通現代化水平。加強產地預冷、預選分級、加工配送、冷藏冷凍、冷鏈運輸、包裝倉儲、檢驗檢測和電子結算等設施建設。發展電子商務,擴大網上交易規模,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引入拍賣等現代交易模式,加快科技研發和推廣應用。
三要著力加強產銷銜接。大力發展農超對接模式。推動流通企業實現兩頭落地,在產地建設集配中心,在銷地建設交易配送專區;積極打造“南菜北運”、“西果東送”等產銷鏈條。探索發展直銷直供模式。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社區、農貿市場、賓館飯店、學校企業食堂等直接對接。
四要著力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綜合運用儲備調節、區域調劑、進出口及加工貯藏等手段,確保主要鮮活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
五要著力加強市場規劃布局。要規劃發展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規劃建設和改造一批全國大型集散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和產地批發市場。
商務部:“十二五”建立農產品拍賣市場
商務部22日發布的《關于“十二五”期間促進拍賣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十二五”期間,拍賣行業成交總額年均增長18%,達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
意見要求,拍賣業要拓展業務領域,形成區域特色。積極探索農產品拍賣,制定相應的鼓勵發展政策,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有計劃地建立農產品拍賣市場,選擇適合拍賣交易的農產品品種探索進行拍賣交易,逐步推動拍賣成為大宗農產品流通的重要交易方式;支持北京等有基礎和條件的地區重點發展文物藝術品拍賣,逐步形成世界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支持和引導東部拍賣企業探索新業務領域,推動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協調發展;鼓勵中西部地區發展糧食、蔬菜、花卉、辣椒等特色農產品拍賣。
意見明確,規范行業秩序,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發展電子化、信息化的拍賣方式,根據經濟發展程度和市場培育情況,適當提高準入門檻。
意見強調,完善法律法規,推動修訂《拍賣法》,起草《拍賣法實施細則》等配套法規;制訂標準規范,建立部門協調機制,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