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法制辦在官網上對《北京市小型食品業生產經營規定(草案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值得關注。
行業內都知道,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有一個“老大難”問題,即怎樣對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業內稱為“三小”)進行有效監管。典型的例子是上?!鞍⒋笫[油餅”店,這家小店原本棲身于居民樓里少為人知,2016年經媒體報道后一夜之間成為“網紅”。驀然回首,有群眾發現這家小店其實是“黑店”,沒有任何證照,這著實給監管部門出了一首難題——如果要關他,明顯不近人情,如果不關吧,按照上海市的法律規定(當時上海還未出臺針對小餐飲的管理辦法),其經營條件根本不足以取得餐飲許可證。最后,政府只能協調企業伸出援手,“請”阿大去臨街店面開業,但其經營業績能否支撐房租都成問題。
好在,全國多數無證照的餐飲店都不是“網紅”。各地食品監管部門在經過多年的摸索、試點后,也陸續出臺了相關法規,把“三小”行業納入法治范疇。據統計,截止 2018 年 3 月,全國共有個 28 個省市出臺了“三小”的管理辦法或細則,這些法規授權監管部門采取許可、備案、核準、登記等管理方式,明確規定了經營者的經營范圍、品種、措施要求和責任,給了“三小”行業一條活路。
相對來說,北京的監管辦法算是姍姍來遲。北京面臨的“三小”監管壓力非常大,一方面,北京是“首善之都”,任何一點食品安全的風浪都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北京餐飲業發達,需要監管的餐飲店數量巨大,根據北京市烹飪協會的數據,截至2017年初,北京市有餐飲店存量近15萬家,在全國的城市排名中僅次于上海。
在北京如此多的餐飲店中,存在著大量不合規的小餐飲店。據《新京報》2017年1月17日報道,通過2016年的綜合整治,已經有2.6萬家餐廳“亮證亮照”,亮證率超過了98%。同時,《新京報》2017年2月2日又報道,北京市食藥監局負責人表示,“2016年以來,北京已清理網絡訂餐問題店鋪2.1萬余家”,北京市副市長程紅表示,“今年將專項整治1.6萬戶無證無照餐飲單位?!边@些數字和北京餐飲店的存量對比來看,即使北京市連續幾年都在整頓,也只是解決了一部分不合規餐飲店問題。
相關報道截圖
可以說,北京存在著數上萬家“黑店”或“潛在黑店”,不算是夸張的說法。那些被“清理”的餐飲單位,除了極少部分可能補辦了食品經營許可證,其它的并非憑空從中國消失了,很可能還潛伏在北京市或在北京周邊“打游擊”,畢竟原本他們是有生意可做的,居民是有這種消費需求的。
然而,這些“黑店”僅僅是沒有合法的身份,大部分不是沒有條件去達到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一味的“禁止”只能是讓他們躲避監管或滋生尋租,與其如此,不如及早讓他們合法化,放在陽光下監管。
因此,北京市此次出臺針對小型食品業的監管規定是大勢所趨,是很值得肯定的。從草案的送審稿能夠看出,相關部門對于如何規范好“三小”還是費了很大心思的,比如里面劃出了小食雜店的類別,提出了引導“三小”升級的舉措,并有信息公示的要求,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理念。
當然,并非說出臺了監管法規,“三小”問題就一定能解決好。對于小餐飲、小攤販來說,他們的經營穩定性差、食品安全知識匱乏、主動納入監管的意識不強是固有的問題。治理的關鍵在于,能否真正在法規制定和管理細節上體現“放管服”的理念。比如,執行上多考慮現實情況,對于大體上符合準入條件的經營者,能否先行登記,給予一定的整改時間,待整改后即辦理經營許可證。
在這方面,一些城市已經做出表率,比如上海市在今年4月10日發布了《上海市食品經營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疏導無證經營“十二條”措施(征求意見稿)》,其中特別要求“統一審批要求,簡化許可材料”,而且擴大了可以不進行現場核查的經營類別,并要求縮短許可辦理周期,加強指導,這些措施都指向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總體來說,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仍然是當前城市社區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影響著群眾生活的方便性,也關乎底層數十萬群眾的就業問題。如何把食品安全治理和保障群眾生產生活的目標平衡好,是各方面互相磨合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需要政府、媒體和公眾都能給予理解和一定的包容,既要監督它,也要支持它的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