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的四川長寧6.0級地震,讓備受關注的地震預警再次成為社會熱點話題。
鮮為人知的是,頻受臺灣海峽地震影響的福建省,多年來通過扎實推進和強化科技創新研發、制定并完善配套法規標準體系、促進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應用及服務水平,現已逐步形成可借鑒推廣的地震預警“福建經驗”。
福建省地震局監測中心總設計師韋永祥介紹福建地震預警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孫自法 攝
記者近期隨中國地震局組織赴福建采訪了解到,福建省已建成較為完善的地震監測預警臺網,研發出先進的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技術系統,出臺《福建省地震預警管理辦法》及《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福建省地方標準,初步建立地震預警信息服務體系,也為“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試驗示范。
率先建成“四網融合”地震觀測系統
福建省地震局局長金星介紹說,該局持續推動地震監測預警臺網建設,現已建成由88個測震臺、94個強震動臺、300個烈度計臺和61個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臺組成的實時傳輸地震監測預警臺網,在全國地震系統內率先建成站點最密、類型最全、技術最先進的“四網融合”觀測系統,監測預警臺網密度縮小至30公里,局部地區達到10公里,臺網監測能力顯著提升,有效支撐了福建省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社會服務。
同時,為進一步加強臺灣地震監測預警,推進閩臺科技交流,福建省地震局與臺灣地區各交換16個測震臺站觀測數據,形成海峽地震觀測臺網,有效提升了對臺灣海峽中強地震監測預警能力。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國地震局組織實施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系統的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福建省地震局承擔項目集成和牽頭單位,金星任首席科學家。他說,項目建設包括“四大系統”和“三個平臺”,分別為地震預警、地震速報、地震烈度速報、大震破裂參數速報四大緊急地震信息處理系統,以及數據共享與監控、模擬測試、信息推送三大支撐平臺。
該項目2010年3月在福建省正式啟動,2012年9月依托福建省地震監測臺網開始試運行,并于2013年2月通過中國地震局組織的測試。其中,福建省地震局地震預警科技創新團隊研發的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系統,在線連續運行6年多年,已經受過1000多個實際地震考驗,還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國家強震動臺網中心以及甘肅、河北、北京、天津、上海、四川、廣西、重慶等10余家地震臺網中心得到推廣應用。
福建省地震局監測中心總設計師韋永祥稱,為在全國重點地區實現地震預警,中國地震局2014年1月啟動《地震預警實用化技術與示范應用》研究,福建省地震局參與地震預警標準體系建設的研究工作,并負責課題《地震預警數據處理技術的融合集成研究》,研發出多網融合的地震預警系統已在線運行。
他表示,通過多年扎實推進地震科技創新,福建省地震局已完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技術系統研發,建成地震預警、地震速報、烈度速報、大震破裂參數速報等實時處理技術系統和面向社會服務、秒級推送的地震預警信息技術系統。在省級地震臺網中率先開展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示范運行,實現地震發生首個臺站觸發后5-10秒的地震預警、1-3分鐘自動地震速報、3-5分鐘烈度速報、30分鐘-1小時大震破裂參數速報等緊急地震信息產品產出。
福建省地震局應急指揮與宣教中心工程師鄭超演示、介紹該局自主研發的地震預警手機APP使用效果。 孫自法 攝
制定地震預警發布法規和標準體系
眾所周知,地震預警信息具有高度的社會敏感性,向社會發布地震預警信息,需要解決發布主體法律授權和社會協作等諸多問題,還要完善配套規章和標準體系,從發布主體、觸發條件及內容、發布對象、社會協同、法律責任等方面,制定完善相關專項法律法規。
福建省地震局震害防御處處長危福泉說,這方面,福建省也是積極推進、先行先試。在2013年9月通過《福建省防震減災條例》基礎上,2015年5月《福建省地震預警管理辦法》通過并公布施行,對加強地震預警工作管理、強化地震預警系統規劃和建設、預警信息統一發布等進行明確規定。2017年7月《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福建省地方標準正式發布,對地震預警等級、預警圖標、預警的聲音等予以明確規定。
福建省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晉江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該分中心建設運行情況。 孫自法 攝
福建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系統經過多年內部測試,特別是晉江地震預警發布示范的經驗表明:社會公眾對于警戒性地震預警(預估烈度為3-5度,震感明顯)以及臺灣地區中強地震(5.5級以上地震,居住在高層的公眾有震感)預警存在較大的需求,為更好滿足社會公眾對福建省內有感地震和臺灣地區強震地震預警信息的需求,福建省地震局2018年5月將福建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條件具體調整為:
當預測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為社會公眾提供包含地震預警警報聲音在內的紅色或橙色等級的地震預警信息警報;當預測地震烈度為3-5度,為社會公眾提供無地震預警警報聲音的黃色或藍色等級的地震預警信息提示;當臺灣海峽及臺灣地區發生5.5級以上地震且預測地震烈度小于3度,為社會公眾提供無預警等級的地震信息提示。
福建省地震局還通過多種渠道,重點加強地震預警基本原理、信息發布條件、終端功能和服務方式等科普宣傳,讓民眾正確理解、運用地震預警信息,正確應對地震事件。同時,對安裝地震預警專用發布終端的學校、社區(村)等單位,要求在專用發布終端安裝投入使用前,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后處置預案》,并做好地震預警知識科普宣傳和地震預警疏散演練。
知名臺商、晉江市安鼎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春美介紹其創建福建省首個地震安全示范企業相關情況。 孫自法 攝
推進建設地震預警“最后一公里”服務社會
地震預警信息服務是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地震預警數據處理系統產出的各類預警信息經過信息發布系統推送給信息服務終端,為政府相關部門、企業單位、重大工程、示范中小學校以及社會公眾提供地震預警服務。
福建省地震局應急指揮與宣教中心總設計師王青平指出,有效利用地震預警信息,既可以讓公眾及時采取必要的避震措施以減少人員傷亡,也能保障公眾與社會知情權,使公眾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他介紹說,福建省地震預警信息發布采取先易后難、先試點后推廣、先行業后公眾的方案,技術手段上先采用可控信息傳播技術,各方面條件成熟后再采用大規模信息廣播服務技術,歷經晉江預警信息發布試點、擴大試點范圍和全省范圍全面有序鋪開三個階段。目前,福建省已初步建立地震預警信息服務體系,利用基于PC(個人電腦)的地震預警終端軟件、基于智能手機的地震預警APP以及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終端等服務方式,向全省單位和個人提供包括地震預警信息、地震速報信息、地震烈度速報信息在內的地震預警服務產品。
福建省計劃分3年(2018-2020年)在全省18400個學校、社區(村)建設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終端,作為該省預警信息發布“一張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終端還為暴雨、臺風等其他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提供服務。由福建省地震局自主研發的福建地震預警手機APP,可實時接收閩臺地區地震預警和全球地震速報信息,并具備地震科普和避難場所查詢等功能。截至今年5月底,福建全省已建成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8976處,手機APP累計下載用戶3.6萬個。
福建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應用效果如何?2018年11月26日臺灣海峽南部發生6.2級地震,福建省地震預警系統向2380個手機用戶、3750套地震預警專用接收終端及系統專業用戶發布地震預警信息,為保持社會穩定、安定民心發揮出重要作用,也為抗震救災應急指揮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
2019年4月18日臺灣花蓮縣發生6.7級地震,福建監測預警系統震后26秒就發布第一報地震預警信息,為福建平潭、福州、廈門等地贏得45秒至96秒不等的預警時間。
晉江新僑中學已安裝有兩套壁掛式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校長陳良平稱,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對提高師生防災減災意識有很大幫助,學校每月都要開展一次不同主題防災演練,每學期至少有一次是防震演練。初一七班學生唐樂欣說,學校里安裝的地震預警終端,讓她和同學們能更廣泛地學習了解到地震和應急知識,通過學校組織的演練,知道發出藍色、黃色預警時,是有感地震,不用慌張和害怕,橙色和紅色預警時是破壞性地震,需要進行緊急疏散。現在的地震預警終端只是發出地震預警信號和進行相關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她建議“要是能互動就更好了”。
福建省晉江新僑中學教學樓安裝有壁掛式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終端,初一七班學生唐樂欣介紹她和同學們利用該終端學習了解地震及應急相關知識。 孫自法 攝
作為福建首個創建地震安全示范企業,臺資企業晉江市安鼎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也安裝有兩代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經歷過臺灣南投地震的董事長范春美說,雖然對企業經營、接單沒有直接關系,但她希望通過示范,帶動更多企業和團體認知并承擔起社會責任,加入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為國家防災減災事業發展盡一份力。她還希望在地震預警基礎上,建成各類災害的綜合預警系統。
未來將如何發展?金星透露,“十三五”期間,福建省要進一步完善監測預警臺網建設,一是在統籌優化現有臺網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新建、改造和升級臺站等方式,建設120個基準站、85個基本站、1100個一般站,形成完善的陸域地震監測預警臺網,臺網密度縮小至10公里左右;二是建設海底地震觀測臺和海島地震臺,推進海洋地震觀測臺網的發展,不斷增強海洋地震觀測能力,持續提升閩臺地區監測預警服務能力,提供更加優質的地震安全和預警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