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工作的意見》,要求小作坊必須向社會公開承諾“產品不進入商場、超市銷售”。昨日,記者就此采訪了諸多市民。
現場調查
一些超市及時進行特價促銷
昨日上午,記者走訪市內諸多商場和超市發現,部分超市仍有大量散裝和小包裝食品存貨,而一些消息靈通的商家已做了多天此類食品的特價促銷。
當天下午,記者在北環路東段一大型超市看到,該超市已打出了“小包裝食品特價”的標志。正在購物的市民朱女士,聽記者介紹了國家質監總局的最新政策后,反應并不強烈:“這東西實惠,以前也沒見吃壞人。”而另一旁的周先生得知后,趕忙將搶購的特價硬果放回原處。
市民反應
記者隨后在經八路、紅旗路、東風路一些居民區進行隨機調查。接受采訪的26位市民中,15位表示這項政策“大快人心”,6位表示不應“一棍子打死”,5位則表示中立。
小作坊問題多如牛毛,應嚴加限制
提起小作坊,家住政七街和黃河路交叉口附近某家屬院的市民王大爺直搖頭。他說自己親眼看過一些作坊是如何生產的:“腳盆拿過來就敢和面,上過廁所手也不洗繼續做食品。”王大爺認為,小作坊多是地下游擊隊,成本小、各項生產條件難以達標、難以監管,很容易出問題。國家禁止他們的產品流入商場和超市,并禁止其超出縣級行政區域銷售,確實是為老百姓的安全和切身利益著想。“治重病就得下猛藥!”
王大爺同時認為,小作坊地點隱蔽、有的打一槍換個地方,有的半夜偷著生產,光有政策不行,關鍵還是看執行。
小作坊也不容易,關鍵是監管和引導
而家住經三路鴻都花園的胡女士則認為,小作坊食品也有實惠、低廉、更新換代快的優點,人家也不容易,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她認為,關鍵是加強對小作坊的監管,守法經營、誠實勞動的,政府應該予以扶持、鼓勵和引導。黑心生產、掙昧心錢的要嚴懲不貸。
“我家附近有個做手工饃的也是小作坊,可人家很衛生,蒸饃車間你隨便看。東西好不好,市民心里也有桿秤。”胡女士說。
業內反應
加強監管,用市場手段去調節
在紫荊山商圈某量販,管理人員陳先生介紹,他們這些大超市打的就是質量和信譽,因此對小作坊一向是不予理睬的。
商戶張先生則道出了中小超市經營者們的苦衷:“知名廠家的貨好,可成本也高啊。”張先生算了筆賬,一些小生產者提供的食品不僅進價便宜,而且主動送貨上門,包退包換。“成本要能降下來,誰不想賣好貨?”
在我市從事小食品銷售5年的業內人士肖先生認為:政府出臺這項政策的初衷是既要保護百姓,又要規范市場的,可以說用心良苦。他同時認為,小作坊也是公民就業創業的渠道之一,市場的事情最好由市場自己調節,政府不妨依法用立法規范、積極引導的方式去宏觀調控。
《意見》鏈接
此次發布的《意見》重點突出了三項基本的監管制度一是基本質量安全衛生條件改造,達不到基本條件的必須在規定期限內進行改造,否則不得生產。二是限制銷售范圍,小作坊生產加工的食品銷售范圍不得超出縣級行政區域,嚴格限制在商場、超市銷售。三是小作坊必須向社會公開承諾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濫用添加劑,不使用回收食品做原料,產品不進入商場、超市銷售,不超出承諾區域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