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單一、價格偏高、以及是否新鮮衛生等問題阻礙市場發展
南海網11月23日消息:凈菜,顧名思義就是洗干凈的蔬菜,免去了擇菜、洗菜的工序直接下鍋烹飪。它的初衷是為填補市場、迎合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的消費需求,然而記者采訪發現,凈菜的銷售經營之路似乎走得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理想,包裝精美的凈菜與普通蔬菜PK,由諸多市民選票決定,凈菜最終難以勝出端上普通百姓的飯桌。
凈菜難敵散裝蔬菜
23日上午,記者在家樂福超市看到,這里的凈菜有素菜,還有素葷搭配的,一盒“精品蘿卜”,凈含量是0.380千克,價格是2.4元;0.148千克的荷蘭豆,價格是2元;蝦仁炒玉米是5.8元,什錦菜(含玉米、胡蘿卜、花菜、黃瓜等)是3.9元。萬福隆超市的凈菜多是素菜,有精品胡蘿卜、雞湯蘑菇、金針菇等,凈含量0.315千克的荷蘭豆,售價為4.41元;山高娃娃菜售價為5.84元,凈含量是0.730千克。這些凈菜的素菜類凈菜的價格在10元以下,而素葷搭配的凈菜在10元以上。這些凈菜的保質期一般是2-3天。
記者在采訪發現,相對凈菜,市民對散裝蔬菜的熱情高得多。在南國超市,記者看到,早上人們在選購蔬菜的人比較多,而凈菜區的人則寥寥無幾。據超市工作人員介紹,青年男女和“上班族”是購買凈菜的主要群體,他們大都看中凈菜省時省力方便的優點,但這樣的消費群體并不穩定,并不是每天的必需消費品,更多時間這一群體會選擇“大排檔”來解決就餐問題,家庭主婦對凈菜的熱情度不高。
單調量少價高難普及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凈菜難贏得更多市民的認可,主要原因在于其品種單一,價格偏高。在海秀路兩家銷售凈菜較多的超市,記者發現凈菜不外乎那么10個品種,大同小異,多數是素菜類,素葷類的較少。因此,很多市民覺得單一,沒有新意。工作繁忙的陳女士認為,凈菜在搭配上比較單一,有些搭配不符合她的胃口。價格也是消費者在選購時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據了解,與直接購買原料相比,凈菜的價格偏高,這給凈菜的普及無形中設立了門檻。
前不久,在一家外企就職的李小姐花18元買了一盤烏雞煲,看著包裝鼓鼓的,她覺得還挺劃算。等菜煮好端上飯桌時,她才發現烏雞和排骨就零零碎碎兩三塊,其他的全是大塊的紅蘿卜和椰子。李小姐說,如果自己買原料,價格也不過10元左右。她說自己每月的收入有五六千元,仍覺得凈菜的價格不便宜,其他普通消費者對凈菜的價格看法如何可想而知了。
衛生問題阻礙市場發展
對大多消費者而言,買凈菜除了圖省時省力,還盼個干凈衛生。但超市里的凈菜是否干凈?另人擔憂。記者了解到,由于目前凈菜衛生尚無國家行業標準,且有關部門在凈菜進超市檢測環節存在衛生監管盲區,凈菜到底“凈不凈”,讓不少市民質疑。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超市自制食品的監管,僅有《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規范》、《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兩個標準,對食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限的標注進行了規定。而這兩個標準也只是推薦性標準。
此外,有些超市經營的蔬菜在保質期、儲存溫度等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套嚴格的標準。不少超市擺賣的凈菜保質期都已是兩天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