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氣撲鼻的烤雞、現拌涼菜、熱氣騰騰的點心……常常有人排隊購買超市自制食品。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目前超市的自制食品尚存在監管的“盲點”,自制食品在惹人喜歡的光鮮外衣下卻暗藏著安全隱患。
昨天,記者對市區幾家大超市的生鮮自制食品柜臺進行了走訪,發現自制食品都賣得很紅火。在歐尚江東店,一位排隊買烤雞的陳先生表示: “超市里環境衛生不錯,挺干凈的,自制食品的衛生問題應該還可以。”他的話具有較普遍的代表性。
低價也是自制食品頗有人氣的因素之一。一位超市食品主管告訴記者,自制食品是超市最吸引人氣的商品之一。自制食品中間環節少、成本低,出于拉動人氣的考慮,自制食品的經營策略為平價或略虧,受到市民青睞。
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超市自制食品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一些隱患。如在一些盒裝熟食的保鮮膜上,大多只有包裝日期和保質期,卻沒有生產日期。在保質期上,由于各超市的商品保存條件不同,即使是相同產品,保質期也不盡相同。在生產模式上,不同的超市有不同的做法,一些超市是自己的工作人員生產,有的卻包租給個人或單位,還有的是直接從一些食品公司拿貨。
據了解,目前甬城超市執行的是《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對于超市自制食品的生產銷售,該規范并未提出具體的衛生標準,超市自制食品主要靠經營者自覺。
記者了解到,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起草的《超市現場加工食品經營規范》正在征求意見,有望近期出臺,如果快的話,將于下月或是明年初出臺。在征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了超市自制食品的全部原輔材料、包裝材料均應達到國家相關標準,對超市自制食品的保質期、過期食品處理等作出新的規定。另外,對聯營專柜商戶的管理應視同超市內部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