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農業部對去年全國37個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農產品安全質量定點監測結果公布。鄭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平均合格率達到99.5%,躍居全國第一。鄭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被農業部譽為“鄭州模式”并在全國進行推廣學習。
一車青菜的艱難進市之路
凌晨2點鐘,小劉被一陣清脆的鬧鈴聲吵醒,他利索地穿衣洗漱完畢走出宿舍趕到距宿舍100多米的廠區“黃河農牧場”。此刻農場工人已在燈光下忙碌著把一筐筐青菜往車上搬運。半小時后,車裝好了,但此刻小劉還不能直接開車把菜拉往市內,因為菜在出廠門之前他必須拿到通行證——檢測報告單然后才能辦理相關出廠手續。“如果檢測報告不合格,這車菜就算是長翅膀也飛不到批發市場,更別說到市民餐桌了。”小劉邊打著哈欠邊笑著給記者調侃道。
等了幾十分鐘,檢測員李文選拿著檢測登記簿和檢測合格證走了過來。小劉在檢測簿上熟練地簽下名,并接過合格證走進農場辦公室辦理出廠手續。
一切辦妥后,他發動車慢慢駛出廠區,在薄霧籠罩下朝市內開去。
半小時后,他把菜拉到了鄭州市劉莊蔬菜批發市場。雖是凌晨4點鐘,可這里卻是另一番天地,整個市場燈光通明,菜主、菜販、菜車川流不息人聲鼎沸。進市場大門的菜車排成了長隊,幾位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員在忙碌著抽取樣品檢測。他們先看是否有菜的生產地檢測證,如有了便開始按順序進行抽樣化驗檢測,如無菜的生產地檢測證,一律不予檢測并不準進入市場。
又是近半小時的等待,才輪到小劉。他拿出出廠區時李文選給他的檢測合格證,檢測員看后在菜中抽走了幾份標本返回化驗室進行檢測。經小劉介紹,這次要被兩處檢測,一處是劉莊蔬菜批發市場的專職檢測員檢測,另一處是鄭州市農業局派駐的專業檢測員檢測。如檢測不合格菜不準進入市場,接著繼續進行抽檢如果還不合格那這車菜就面臨著被銷毀的命運。
20多分鐘后,小劉拿到了檢測結果,全部合格準許進入市切銷售。車剛一停穩菜販們就蜂擁而上,三下五去二不到半小時整車菜全部批發完了。
菜販老張一人就要了2000多斤,他說:“平時我們都不認識,菜價都是統一的,又不缺斤少兩,并且還有質量保證,現在青菜很好銷售,多拉點沒問題。”在小劉的幫忙下,老張的面包車裝滿了菜,拉著朝市內的伏牛路農貿市場開去。
記者跟隨老張的車也趕往市內的農貿市場,在路上他對記者說:“菜拉回市場還不能賣,要再次經過市農業局派駐的專職檢測員檢測合格后才能賣給市民。”
菜車一駛入伏牛路農貿市場,檢測員已在市場大門口守候著,又是同樣抽樣化驗,一系列程序走完后,老張終于拿到了檢測合格證,他把菜搬到自己的攤位上,把檢測合格證貼在指定的醒目標板上,忙完這一切,菜才算是真正進入到了市內,下一步就是等著市民購買食用了。
行政措施助推“綠色菜籃子”建設
由一車青菜的艱難進市,可以看出我市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高度重視。鄭州市委、市政府也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緊抓不放,把經濟建設積累的公共財力應用于民生安全體系建設,構建起全市民生安全網。
為了構建全市民生安全網,鄭州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常務副市長和主管農業的副市長為副組長,農業局長為辦公室主任,由14個局委組成的“鄭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2002年市編委下文成立“鄭州市農產品質量檢測流通中心”,編制50人,實行全額預算管理。全市還由財政負擔工資、聘用194名下崗職工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員進駐全市101個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2003年市政府把“啟動農產品市場準入,發布農產品質檢日報”列為向全市人民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出臺了《鄭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鄭州市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實施方案》,同年10月1日在市區實行蔬菜市場準入。并在次年12月1日實行豬肉市場準入。2005年市委把“解決好群眾吃上放心肉、放心菜和放心水產品問題”列為給全市人民所辦的20件實事之一,當年12月1日實行水產品市場準入。2007年7月1日又實施了水果市場準入制度。
為了給市民餐桌上加把“安全鎖”,市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投入4761萬元經費(其中儀器設備投資1530萬元),并建設市農產品質量檢測流通中心,配備了世界一流的檢測儀器,可開展各類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市財政預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專項經費逐年增加,2009年起市財政每年新增800萬元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加快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和質量安全監控信息化建設。
市農業局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作為新時期農業工作的主線和農業局工作的重點,成立了由局長任組長、常務副局長和有關領導為副組長、全局相關處室和局屬單位主要領導任成員的市農業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和規章制度,并強力組織落實。目前市農產品質檢中心每天有246人對市區所有的市場和超市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執法監管。
“層級體系”焊牢監管鏈
作為全國蔬菜批發行業十強市場的鄭州市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平均每天流通近100個品種、700萬公斤蔬菜,其銷售流通量巨大,質量安全檢測工作也面臨著非常繁重的任務。如何加強流通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保障鄭州乃至全國的消費者吃到健康的農產品,鄭州市積極探索出了一套農產品追溯制度,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向全國推進。
“從這里運出的蔬菜,銷往河南省周邊數十個省區。所有的蔬菜在市場內必須接受兩次100%覆蓋的抽樣質量檢測,農藥殘留超標的予以無害化銷毀,并向產地縣級以上政府發函告知檢測結果和鄭州市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并提醒對方整改。如果農產品連續三次抽檢不合格,鄭州市將在一定時期禁止該產地的農產品進入鄭州市銷售。”市農業局農產品質量檢測流通中心主任符建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到。
鄭州市農業局副局長劉同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鄭州市堅持從農產品生產和流通兩個環節入手,著力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關,創立以農產品質量安全自檢體系為主體,以市農產品質量檢測流通中心為龍頭的‘兩級三層’檢驗檢測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提高農民安全生產意識,營造了人人關注食品安全、人人參與食品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
鄭州市農業局農產品質量流通處處長楊萬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候介紹,鄭州市建立健全的“兩級三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兩級”是指市“中心”和各縣(市)、區“中心”。市“中心”除負責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之外,還具體負責市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連鎖店、專賣店、配送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監管;各縣(市)、上街區“中心”,負責轄區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監管;市內五區“中心”負責本區農產品生產環節監督管理。“三層”是指市“中心”,各縣(市)、區“中心”,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配送中心建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自檢機構。“兩級三層”層層把關,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控。
同時,市農業局把源頭治理作為重點,通過創新工作方式,實現了全程監控。并且鄭州市還出臺了《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實施意見》。制定了44個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全市已有180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了省農業廳的認定,面積達到206萬畝。認證有機食品14個、綠色食品63個、無公害農產品178個。“三品”總數達到265個。培育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19個。中牟縣被確定為全國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縣和農業標準化綜合生產示范區,新鄭和莊蓮藕等五個基地確定為省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這些舉措的實施,對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為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鄭州模式”背后的連鎖效應
辛勤的汗水,換來豐碩的果實。“鄭州模式”得到中央部委肯定,一張張驕人的成績單成為和諧鄭州的一張光彩奪目的名片。
2005年、2006年31個省會城市國家食品安全綜合評價中,鄭州市初級農產品監管獲得滿分和創新加分的殊榮,鄭州市農業局在全國樹立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標桿,被農業部稱為“鄭州模式”在全國推廣。
2007年2月8日,市長趙建才作為唯一的地市級政府市長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食品藥品專項整治電視電話會議上介紹了鄭州市的典型經驗,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會上對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給予高度評價,她指出:“鄭州市是高度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剛才他們介紹的嚴把三個關,我認為很好。首先是嚴把源頭生產關。第二是嚴把批發市場關,用他們的話說是逢進必檢,凡是要進入市場的必須經過檢驗。第三就是嚴把市場檢測關。對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集貿市場都設置了檢驗室,而且派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員,每天都要公布檢測的結果,而且通過媒體來接受群眾的監督,我認為他們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們各個單位進行借鑒和參考的。”
2007年9月27日,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視察鄭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稱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河南做得好,鄭州做得尤其好。鄭州市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作為一項制度性的工作,建立了長效機制,長期堅持并且做得很好”。同年10月,鄭州市劉莊蔬菜批發市場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食品安全與產品質量專項整治現場會上就做好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作了典型發言。11月15日,國家農業部紀檢組長朱保成調研鄭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給予了高度贊賞。
次后,鄭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受到全國關注和學習。據鄭州市農業局副局長劉同德介紹,近兩年每年接待全國各地來學習鄭州先進管理經驗的多達百次。“鄭州模式”背后的連鎖效應有力地影響了一大批省、市級學習單位。他們紛紛以鄭州為榜樣,創建自己的管理模式,為百姓打造安全放心菜籃子。
面對諸多榮耀和贊譽,市農業局局長韓紹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我們深感責任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政府形象和社會穩定,事關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我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農業部、省農業廳、市委、市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特別是與全國兄弟省、區、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今年市農業局將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真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暨執法活動,加大對主要種植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檢測和抽查力度,嚴防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確保人民群眾的菜籃子和餐桌安全,用心去打造這項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將使一系列‘鄭州造’優質綠色農產品‘健步’走上品牌之路,走進國人廚房,走向更加廣闊的國內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