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昨公布市場有三個樣品表面檢出熒光增白物質,據分析來自包裝污染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對市場上的鮮蘑菇調查發現,市場上的鮮蘑菇超九成被熒光增白劑污染。專家稱,增白劑被人體過量吸收,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
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稱,張皓的實驗及調查結果“不具科學性”。
檢測實驗地點:中國農大微生物實驗室
張皓是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科學探究班”的學員,“鮮蘑菇是否被熒光增白劑污染”的實驗,是在中國農業大學的微生物實驗室做的,并由校外專家、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實驗室高瑞芳博士指導,實驗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線條件照射觀察熒光”。
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老師劉建華介紹,聽說一些不法商販為了賣相好看、延長保質期,使用熒光增白劑來浸泡食用菌的行為,張皓從不同的零售和批發市場,選擇了不同產地的十六種消費者常吃的食用菌樣品,其中包括口蘑、金針菇、白靈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雙孢菇、木耳等,樣品中還有兩份標注“有機”的,以及兩份干蘑菇。
經過調查后,張皓出具了一份調查研究報告,該報告稱,暗室實驗檢測結果表明,除一份“有機金針菇”樣品和兩份干蘑菇沒有檢出熒光增白劑外,其他所有樣品都檢出含有熒光增白劑,熒光增白劑主要殘留在菌傘邊緣和菌柄根部。
報告證明,93%的鮮蘑菇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了,而干蘑菇樣品中沒有水分,保質期長,不需要用熒光增白劑保鮮,所以熒光增白劑殘留量幾乎為零。
農大博士表示:小學生調查可信度100%
記者看到,張皓的媽媽把整個檢測報告非常完整打印出來,其中有購買、采樣、清洗的過程以及在紫外成像系統的檢測過程,最后的檢測報告都會以圖片的形式,甚至非常清晰的彩色圖片的形式表示出來,每一步都寫得非常嚴格,按照多少克,多長時間的照射,最后得出的結論就是,他買的這16個樣品中,九成都有熒光劑的成分。
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張皓的實驗及調查結果“不具科學性”。
對于張皓同學調查的可信度,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實驗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該調查可信度100%。高瑞芳博士稱,不光是蘑菇,他們還對木耳進行了調查,發現木耳也使用增白劑浸泡過。
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昨公布抽檢合格率超九成
針對北京小學生張皓的調查,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昨天公布了近期對北京市場蘑菇產品熒光增白物質的專項監測結果,3個樣品表面檢出熒光增白物質,抽檢合格率為97.73%。據專家分析,蘑菇表面熒光增白物質來自包裝污染。
此次專項監測,從東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通州、昌平等區縣的13家超市、市場共抽取132個樣本。抽樣地點包括錦繡大地、新發地、岳各莊、八里橋、大洋路、水屯等批發市場和首聯、京客隆、物美、美廉美、超市發、家樂福、樂天等商場和超市。其中,鮮食用菌46個樣本,干制食用菌74個樣本,食用菌罐頭12個樣本。種類包括香菇、滑子菇、金針菇,茶樹菇、雞腿菇、平菇、冬菇、黑木耳、蟹味菇、草菇、杏鮑菇、白靈菇、花菇、珍珠菇、白玉菇、雙孢菇(口蘑)、秀珍菇、榛蘑、鮮味菇、秋木耳、猴頭菇、鮑魚菇、黃牛肝菌、高山老人頭菌、美味牛肝菌、金錢菇、山榛菇、黃花菜等。
依據《食用菌中熒光物質的檢測》(NY/T1257-2006)、全國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公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第四批),北京市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132個食用菌樣品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3個樣本檢出熒光增白物質,其余樣品均未檢出,合格率為97.73%。從檢出情況看,不合格的3個樣本均為表面有熒光增白物質污染,菌體內部均未檢出,并且在包裹蘑菇的包裝上均檢出熒光物質。據專家分析,蘑菇產品表面熒光增白物質來自包裝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