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染色饅頭、假薯粉……近來食品安全事件頻頻曝光,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帶著一系列疑問,新華社記者近日采訪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勇。
食品安全事件“燃點”低
問: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情況看,我國2010年蔬菜、畜產品、水產品檢測的合格率都在96%以上,而老百姓卻感嘆“還有什么敢吃的”?實際的情況與大家的感覺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
張勇:食品安全“燃點”很低。人們看到形形色色、或真或假的各種信息,對食品安全存在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應當看到,我國當前的食品安全總體上是有保障的。全國13億多人口每天消耗200萬噸糧食、蔬菜、肉類等食品,共有食品生產企業40多萬家、食品經營主體323萬家、餐飲單位210萬家、農牧漁民2億多戶,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更是數量巨大。食品安全事件雖時有發生,但與如此龐大的食品及生產經營者規模相比,所占比例是很小的,食品安全形勢總體是穩定的。
安全事件多發原因有四點
問:從食品安全立法到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成立,我們對食品安全不可謂不重視,但食品安全問題仍然多發,其癥結究竟何在?
張勇: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主要原因有:一是食品產業發展很快,但門檻低、分布散、規模小的狀況短期內難以完全改變,嚴重制約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二是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夠,行業誠信道德體系建設滯后。三是相對于食品產業的高速發展和食品消費結構的快速轉變,安全監管能力未能及時跟上。四是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成本不高,懲戒威懾力度仍需加大。
去年查3500多萬戶次
問:為什么很多問題都是媒體先發現的,而監管查處好像總是在媒體報道之后?
張勇: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我想說的情況是,2010年全國各級監管部門共主動檢查各類食品生產經營單位3500多萬戶次,還有大量針對小攤販、小作坊、小餐飲的檢查次數無法準確統計,共查處13萬起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違法違規案件,由媒體先發現的還是極少數。
解決非法添加是“牛鼻子”
問:從目前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最突出的是什么?
張勇:目前最為突出的問題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饅頭等都是典型的非法添加案件。本來,依法合規使用食品添加劑,是有利于豐富食品種類、改善食品營養、保障食品供應的。但一些不法分子見利忘義,在食品生產經營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甚至是有毒有害物質或濫用食品添加劑,嚴重危害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來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大多與此有關。
企業誠信自律是基礎
問:三鹿、雙匯等知名企業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染色饅頭堂而皇之地進入知名連鎖超市,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解決這類問題,應重點采取哪些措施?
張勇:這些事件進一步敲響了警鐘。一方面,說明我們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確需改進完善。另一方面,這些事件的發生更加凸顯了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的重要性。
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在完善監管體制機制、落實監管部門責任、提高監測檢驗能力等方面下工夫。另一方面,要著力完善促進企業加大安全投入的政策和機制,確保生產經營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持續達標。
嚴懲監管隊伍中的“老鼠屎”
問:現實中存在著一些能監管不監管的問題甚至執法犯法的現象,您怎么看?
張勇:現實中確實存在個別監管執法人員素質不高、執法不嚴甚至執法犯法的問題。有關方面將進一步加強監管隊伍特別是基層監管隊伍的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強化教育培訓,不斷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執法能力,同時要適時組織對監管執法成效顯著、貢獻突出的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和宣傳,以鼓勵先進、弘揚正氣,提高監管執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