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新修訂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從今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兩個多月后,記者調查福州市場發現,以前隨處可見的有機食品,如今很難買到。記者逛了10多家商超,只見到三家門店有售。業內人士表示,新辦法實施后,有機轉換食品將退出市場也是令市面上有機食品數量大減的原因之一。
在福州古田路、工業路多家超市,記者發現,以往琳瑯滿目的有機蔬菜、有機大米、有機奶粉和有機米粉等大大減少,部分超市甚至難覓有機食品的影子。
為何新規執行后,有機食品數量驟減?“新辦法實施后,有機轉換食品已退出市場,一些與有機擦邊的食品也不得再銷售。”超市的工作人員解釋說,主要是現在一些產品還沒有進入認證程序,所以難以得到認證標識。不過也有專業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主要是因為新的有機認證辦法要求嚴格所致。比如,以前在有關有機配料含量等方面沒有明文規定,有些商家只要加入一點有機配料,就宣稱是有機產品。新規執行之后,有機認證新規中的要求大大提高,很多原有的商家便自然被淘汰出局。
有機苦瓜28.5元/500g、有機西紅柿25.8元/500g、500ml有機醬油39.8元、300ml有機香醋19.8元……記者連續走訪了幾家賣場后發現,和普通商品相比,有機食品可謂量少而“金貴”。以苦瓜為例,超市普通苦瓜的售價約為5元/500g,是有機苦瓜售價的六分之一。或許是為了招攬顧客,不少有機食品還推出促銷活動,不過消費者似乎并不太買賬。
在古田路一家大型超市的蔬果區,記者看到僅有產自青島的藍莓有“有機食品”標識,所有蔬菜的包裝上均沒有“有機蔬菜”的標識,大多只在包裝上貼著“綠色”或者“無公害”標簽。“有機蔬菜價格通常會比普通蔬菜貴3倍至5倍,很多消費者覺得貴,而蔬菜保鮮期就那么幾天,賣不出去就壞了。我們如果進有機蔬菜,虧本太大了。”蔬果區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了蔬菜,以往有機大米在超市也并不少見,但昨日記者在幾家超市尋找有機大米卻難覓蹤影。少了“有機”,一些大米標識變成了“原生態”。“原生態大米也是不施農藥化肥的,跟有機米差不多。”超市人員解釋說,有的大米此前就是有機的,只不過少個新認證而已。
對此,一些綠色有機食品銷售業內人士表示,有機轉換食品將退出市場也是新規的主要變化之一。在新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執行后,整個行業面臨一場淘汰和洗牌,市場上有機食品數量銳減主要是淘汰了一些“偽有機食品”。據介紹,有機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僅不能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產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并拒絕基因工程生物及產物,而且還對周邊環境、土壤、水分等有嚴格要求。由于有機食品與普通食品存在較大利差,容易滋生“偽有機食品”,有機食品新規加強了監管力度,有利于倒逼行業更加規范。
相關鏈接
1.什么是有機產品?
有機產品是指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符合該標準的供人類消費、動物食用的產品。我國《有機產品》國家標準規定,有機產品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
2.如何鑒別有機食品真偽?
鑒別是否真的有機食品,要認準產品上有沒有“三要素”,即有機產品國家標志、認證機構名稱和有機追溯碼。購買到有機產品后,消費者可刮開有機標識上的涂層獲取有機追溯碼,到國家認監委網站輸入查詢是否為有機產品。
3.具備哪些條件才能稱為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生產、采集、加工、包裝、貯藏、運輸標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劑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該技術的產物及其衍生物;有機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生產過程控制體系和追蹤體系,因此一般需要有轉換期;有機食品必須通過合法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認證。
(作者 李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