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主題為“數字時代的食品安全智慧監管與社會共治”第四屆中國互聯網+食品安全論壇在京舉辦。作為2019年食品安全宣傳周重點活動之一,論壇圍繞“智慧追溯與餐飲供應鏈管理”、“數字治理與智慧監管”兩大議題,邀請各屆人士共聚共議,為未來的互聯網食品行業發展提供智慧啟發和參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表示,食品和互聯網行業的融合,孵化了新業態、新生態,既是行業發展的新引擎,也是產生新風險的土壤。《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引導食品行業與電商平臺的深度融合,同時也強調要制定完善食品新業態、新模式監管制度。
他認為,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靠現代的科技手段。首先要做到理念上的現代化,然后才能夠用先進科技實現現代化。“近幾年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不斷刷新了人們認識范圍,他們一定會成為未來政府監管、企業內控和社會監督很重要的手段,也會推動食品行業的升級和發展。”陳君石說。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新實表示,我國互聯網科技快速發展和應用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了新的路徑和選擇,借助科技創新挖掘數據潛力,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重塑組織結構,再造工作流程,提高監管效能,提升服務質量,并在智慧監管過程中不斷注入新的市場活力,可以說成為當下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中國檢科院高度重視數字時代的檢驗檢測創新,先后在“互聯網+檢驗檢測智能化”、“跨界創新、融合發展”等領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大市場時代的智能監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數字經濟時代,如何借助科技和數據的力量實現食品安全智慧管理和社會共治?食品監管者與被監管者面臨同樣的挑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總監王鐵漢表示,互聯網是食品產業轉型、發展新的奇跡,也在塑造新的食品消費場景和習慣。但是,“網售食品”發展過快,產生了一些新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帶來了法律法規上的爭議,對食藥監管部門傳統的監管理念和監管手段也是一種挑戰。
他認為,在數據時代準確的風險分析和有效供應鏈管理,需要建立在大數據等互聯網科技合理應用基礎上,越來越多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餐飲服務機構,已經在如何高效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方面進行探索實踐。市場監管總局將積極引導餐飲服務企業、網絡定餐平臺,應用信息化手段性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強源頭管理、過程管理。下一步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將依法履職,積極借鑒大數據平臺,盤活監管數據,綜合應用好信用監管,建立科學高效智慧的監管長效機制。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副司長梁鋼介紹,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近年來總局的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工作在互聯網+食品安全方面也進行了探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總局也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在中國政府網等權威媒體平臺設置專欄,利用網站、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多種載體傳播食品安全信息。在今年食品安全宣傳周期間,總局也與阿里巴巴開展合作,通過“答答星球”開展食品安全風險交流,上線5天超過1000萬人參與,12.7億次答題,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據悉,本次論壇由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指導,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及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