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方面的調查表明,我國農副產品進入大型零售商業渠道銷售的比例依然不高。而全國零售行業內只有一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農副產品銷售在我國超市銷售總額中所占比例不足三成。中國農業產業化問題專家黃祖輝在此間說,我國尚未形成高效暢通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據他介紹,在發達國家,80%至85%的農產品是通過超市和大型食品商店流通的。而據調查,在我國大中城市中,市民日常買菜仍舊依賴面廣量大的農貿市場。即使在上海,雖然一部分年輕夫婦已經習慣于在超市選購農產品,但這個城市依然有600多家農貿市場。
上海農業部門有關人士說,一項調查表明,有36.9%的上海市民表示愿意到超市購買農產品。但實際上,天天到超市買菜的人員比例可能還要低一點。據上海商業部門統計,在這個全國連鎖超市業最發達的城市,農產品銷售在超市銷售中所占比例也不過25%。在全市農產品需求總量中,超市農產品銷售只占20%。業內人士說,我國農產品在城市的銷售方式,在經歷了國營菜場時代和農貿市場時代后,要真正進入超市銷售時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我國惟一的零售業與農業“雙料”龍頭企業,上海農工商超市總公司總經理楊德新說,這樣的“雙料”企業太少了。應該大力推動農產品進入大型商業零售渠道,因為這對農產品的產銷而言“可能意味著一場革命”。
連鎖商業專家周勇說,超市可以成為推動農產品產銷變革的一股“強大力量”。分散的農貿市場應對分散的農戶,起不了變革作用。但大型超市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銷售渠道,農村的農產品要全面進入這個渠道,必然會對自身進行變革,“將分散的農民轉變為組織化的農民”。
上海農工商超市農產品銷售模式是:定點生產,定量收購,定牌包裝,統一加工,統一定價,統一銷售。這樣就可實現質量穩定、貨源穩定、生產穩定和農民收入穩定。這家大型超市僅大米就在江蘇、浙江、東北、上海等地建立了11個生產基地,雙方簽訂常年供貨合同,規定種植品種與種植規模以及加工包裝標準,基地根據訂單即時加工成各種規格的“農工商大米”送到超市總部的配送中心,經過驗貨檢查后進入超市的全國銷售網絡。據統計,這家大型超市的農產品銷售,已帶動起全國10多萬農戶,使農民年增收1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