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本報編輯部召開“超市與農業產業化”座談會,出席座談會的代表有:省農業廳副廳長王紅玲、孝感市副市長曾昭榮、仙桃市委書記馬清明、中百倉儲超市公司總經理程軍、華中農業大學博士青平、洪湖魚米鄉食品公司總經理汪水堂、江夏梁子湖野生漁業公司總經理周德順等。
與會代表認為,本報系列報道《超市托起新一代農產品》創意獨到、主題深刻,讓人耳目一新。報道為農業增收、農民致富樹立了“看得見、摸得著、可以學”的榜樣,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新思路,為解決“三農”問題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他們呼吁,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高度重視這一課題,大力發展“超市農業”,讓更多的農產品進入超市,以此促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農超對接是一場革命馬清明認為,超市與農業對接是一場深刻的革命。超市正在替代傳統市場的基本功能,它不僅帶來消費者消費理念、生活方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生產模式的轉變,開創了農業產業化的希望之路。
目前,不僅城市人越來越離不開超市,而且農民也越來越離不開超市。超市對城鄉協調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越來越顯著。
實踐證明,超市把現代工業的理念注入到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帶來了許多新理念,如:訂單農業、品牌農業、無公害農業、標準化生產等,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集約經營、規模生產。
在超市與農業的對接中,大批農村市場主體應運而生,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市場化程度。
馬清明說,仙桃農副產品豐富,各種優秀的農產品一直源源不斷地運向武漢。但真正有組織地輸入武漢,還是近兩年。2002年,仙桃農產品以“零收費”進入中百倉儲銷售,揭開了該市農業產業化新的一頁。目前,仙桃有20多種農產品進入超市銷售,年銷售額1.8億元。超市才是“領路人”曾昭榮認為,目前,農業產業化真正的龍頭是超市,真正的領路人也是超市。
在上世紀50年代,農業的龍頭是糧食生產;在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農業的龍頭是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在這些年代,農產品是“皇帝的姑娘不愁嫁”,種什么都賣得出去。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的農產品市場發生了根本變化,主要特征就是由短缺時代進入“供銷基本平衡,很多品種相對富余”的階段,許多農產品出現銷售難。
曾昭榮說,近10年,為解決這一難題,各級黨委和政府直接領導農民搞結構調整,成功的事例固然有,但失敗的教訓更慘重。
馬清明認為,以往,我們搞農業產業化的教訓不少,主要是政府參與太多,角色錯位。今天要農民種這個,明天要農民種那個。由于政府官員不了解市場信息,反而把農民帶入了市場盲區,使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發展陷入迷茫。
曾昭榮和馬清明都提出,通過總結經驗教訓,我們逐漸認識到,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政府的引導作用只是一個方面,起決定作用的是連鎖超市等市場主體。要自覺利用連鎖超市作為龍頭,拉動產業化發展。以后,政府不能直接指揮,而要培育龍頭,讓千家萬戶跟著龍頭走,帶動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使農民實現增收。超市農業大有可為王紅玲認為,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吃東西越來越關心營養和衛生。與集貿市場相比,無論是購物環境還是質量安全,超市都具有絕對的優越性,超市正在成為消費者最信賴的購物場所。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曾在上海發起的一個國際性研討會議,結論是:中國連鎖超市崛起,將可能使農村發生深刻變化。
據統計,在歐美發達國家,60%-80%的農產品進入了超市。同是發展中國家的南美洲一些國家,上世紀80年代末,其超市食品零售額占食品零售總額的10%-20%,到2002年上升到50%-60%,僅用了十幾年時間就完成了歐美50年的歷程,其發展趨勢可以預示東南亞、中東歐及南部非洲地區超市發展的前景。
目前中國有6%的農產品由超市售出,在上海這個數字達到了20%。研究表明,中國的超市數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發展速度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因此可見,中國超市農業的發展空間極大。
青平提出,人類對食品的需求是永恒的,農業是“日不落的產業”,是最有前途的產業,發展超市農業大有可為。“大王”應該成“大家”青平認為,農產品企業家的發展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大戶階段,特征是企業擁有小規模的核心社會網和由小規模親密社會關系組成的小團隊;二是大王階段,特征是擁有擴大了的社會網,與超市保持真正穩定的業務關系;三是大家階段,特征是企業主由經營者變成經營管理者,通過運作社會資本和物質資本,成為企業家。
湖北日報報道的一批“農產品大王”即處于“大王階段”,其優勢是:對本地市場熟悉,擁有一定的社會資本存量,企業團隊靠情感關系連接,比較緊密;其劣勢是:物流配送能力較弱,滿足顧客新需求的能力較差,承擔風險沖擊的能力不強。
他認為,企業主的思想境界往往決定著其事業的高度。目前,世界食品的趨勢是發展綠色食品、功能食品、快速食品、文化食品,我國消費需求正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誰抓住了這個機會,誰就可以持續發展。培育需要耐性王紅玲分析,從我國現實情況看,發展超市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還存在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生產規模不適應。目前,我國廣大農村還是單家獨戶的經營,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難以成批量、有規模地進入市場,形成不了產業優勢,更談不上超市所要求的質量認證和品牌。
二是質量標準跟不上。由于我國農業化標準工作起步晚,國家正式發布的農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涉及的農產品不多,大部分上市農產品沒有標準,特別是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安全限量標準更是嚴重缺乏。農業企業也普遍缺乏質量認證意識,拿不到超市的“入場券”。
三是品牌意識差。產品進超市,農產品品牌包裝是一個重要環節。但在農業思想還很傳統的我國,要想讓包裝這個新事物被農民普遍接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是有些超市運作不規范。超市是借鑒國外經驗創立的新興經營方式,在行業標準制訂、經營管理、監督機制上還不健全,運作上還缺乏規范性,市場準入不嚴,影響了公眾對超市的信任度。
程軍認為,超市和農產品品牌,都需要一個培育和成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若無6年時間的培育,就不可能出現湖北日報報道的一批“農產品大王”。
他提出,超市與農業的對接,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努力。只要政府部門給政策、搞服務,科學家教方法、出特色,企業家聯合打市場,相信再過6年,會出現更多的農產品大王,湖北農業產業化會有一個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