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長寧路上一家超市里,一位顧客從食品柜拿出一盒凍蝦反復端詳,顏色無異,但是她總覺得里面的蝦有些“軟綿綿”。
夏季來臨,超市冷藏食品的“儲存——運輸——銷售”三個環節,能否保持“冷鏈”到底?由此引出炎熱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冷藏食品夠“冷”嗎?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一款冷飲從冰箱里取出,到了消費者手上來不及吃完便烊掉了。
如果一味埋怨商家“省電”有失公允,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一般放冷飲的冰柜的低溫須保持在零下22℃,然而顧客不斷翻動冰柜內的食物,使里面的冷飲常常不能低溫保護,于是到了顧客手上就“速溶”了。
冷飲是看得出的東西,上述蝦之類的冷凍食品雖然沒有變質但是不夠新鮮的狀況,就很難用肉眼辨別了。
喝新鮮牛奶一直是商家吆喝的賣點,但在超市里可以看見,顧客總是挑選印上當天或昨天日期的牛奶買,結果剩下日期越是長的就越難被人買走。對此,營業員抱怨貨架上牛奶經常被翻動,并認為顧客選鮮是“素質差”。其實,花錢買新鮮是人之常情,倒是商家要反思,能不能換位來思考一下?解決的方案還是有的,比如當天的牛奶當天的價,隔天或者更長日期的牛奶是否能折價?事實上,上海面包商到了傍晚就打折出售的做法很值得借鑒。
低溫物流配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冷藏,是一個城市食品流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冷藏協會、國際食品物流組織總裁威廉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中國,很大比例水果、蔬菜及其他易腐食品,在收獲后遭到很大損失”。這句話理解為許多食品沒有得到應有的低溫儲藏,則是無疑的。
上海冷藏庫協會秘書長劉龍昌指出,本市三分之二以上的冷庫都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存在問題很多,要完成從單純倉儲型向低溫物流配送服務型方向轉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