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供貨商向記者反映,他們到“易初蓮花”結賬時,要先排隊交錢拿號,這位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個號要花6塊錢,我一共拿了6次號,才輪到與對方負責人對賬。一旦雙方賬目出現對不上的項目,商家就會讓廠家回去自己查清賬目,下次再來對。這樣,我在上一次花錢拿的號就全作廢了。”
零售商與供應商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在北京已經影響到供應商的利益。昨天,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商務局和北京市商業聯合會的有關人員正在圍繞三個課題起草“交易行為規范意見”,其中,“解決零售商與供應商矛盾”的課題被提到首要研究的位置。
“原本說好的是一個月或者一個季度結賬。但是到了結賬期,商家會想出各種方式拖延結賬期。某家國際排名第二的超市規定,要有商家指定的三個人同時簽字后才能夠進入對賬、付款階段。但是,供應商要想一次湊齊三個負責人的簽字決非易事。”有的廠家告訴記者,越是知名的商家越欺負供應商。“比如,一些大超市除了進店費、促銷費之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其他費用,如廠家難以承受的‘論品種收費’:通常情況下,一個品種收費標準是2000元至3000元,如果該產品出現滯銷,廠家更換包裝或者再次深加工后,將會被商家視同是新品種,需要再次重新交費。”
據了解,目前北京供應商反映集中的矛盾主要有:結賬不及時;商家亂收費;合同存在霸王條款等。商務局相關人員向記者透露,現在有些矛盾的集中點來自外方投資的國際品牌的超市,“像易初蓮花、家樂福等都成為多家供應商指責的目標”。一家副食生產廠家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一家名牌產品企業,他們實在不理解,像“易初蓮花”這樣的國際品牌,在其他國家是否也是對供應商亂收費和不及時結賬。
業內專家認為,出現這種明顯不合理的現象的原因是,超市還是太少了。“如果今后超市多了,知名品牌商品廠家團結一致,這種不規范的交易行為就會不攻自滅。”但是,在現階段,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政府要出面對交易行為進行必要的規范,而不能夠坐視其“肆意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