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貨架上,擺賣貼有自家字號的商品,“自有品牌”,這個闖進成都的新名詞,正成為超市競爭的又一戰地。
自有品牌熱賣超市
剛過去的端午節,家樂福八寶街店自產自銷的家樂福牌粽子成了搶手貨,羨煞緊挨著的眾多粽子品牌。“30個品種,每天銷售七八千個。”忙得不亦樂乎的導購小姐,漫不經心地回答記者。成都紅旗連鎖超市、互惠超市、好又多等也適時推出以自己品牌命名的鹽蛋和粽子,爭搶端午“蛋糕”。
去年以來,成都各大超市競相推出自有品牌商品,從生鮮到熟食,從卷紙、紙杯到面包、飲料,已經超過1000種。各類商品在自家柜臺的走勢都不錯,其中還有多個品牌在超市熱賣排行榜上占據著前十名的位置。
超市、商場利用品牌優勢和賣場優勢,打造自己的品牌產品,已成為全球零售業競爭的一大趨勢。歐美連鎖超市巨頭,差不多都有自有品牌。美國著名的西爾斯零售公司、沃爾瑪超市,法國的家樂福,日本最大的零售商大榮連鎖集團等,自有品牌數量甚至占到了超市銷售品牌的40%,其中前兩者自有品牌每年創造的零售額占銷售總額的30%以上。業內人士估計,未來5年內,自有品牌也將成國內超市一大賣點。紅旗超市、好又多超市有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都表示將進一步擴大自有品牌的范圍。
“差異化”阻擊對手
超市自有品牌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商號產品,如衛生紙,由超市指定生產商按規格和數量加工生產,在包裝上印上自家超市的商號名稱。第二種方式是超市自己注冊商標,再請廠家加工貼牌,如諾馬特的果汁,上海聯華超市的純一、生先等紙品、飲料。目前,成都超市以商號產品居多。
“我們的自有品牌商品,主要是給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多樣化的選擇,同時擴大超市的影響力。”家樂福企劃公關部有關人士對記者說。
事實并非如此簡單。“超市商場叫賣自有品牌,還在于打擊競爭對手,加大對供貨商的談判籌碼。”一位長期向成都多家超市供應生鮮食品的供貨商對此有另一番看法。他以家樂福八寶街店的熟食加工為例,整個三樓七八百平方米的賣場,家樂福牌熟食占了近1/3。相對同行,這是一個差異化賣點,自有品牌賺了錢不說,還帶動了其它食品的銷售。更“狠”的一招是,超市通過自有品牌,熟知這種商品的產銷環節和成本,在與同種商品供貨商談判時,主動權增大了,自然能牽住供貨商的鼻子。
消費者高興,供貨商叫苦
對于超市商場大聲吆喝自有品牌,消費者一致叫好:品種多了,選擇更多了,價格更低了。記者在幾家超市探訪發現,超市自有品牌比起同類商品,價格要低20%-30%左右,加之本身的品牌優勢,對消費者很有吸引力。
與消費者的觀點相反,生產商、供貨商則頗多微詞:超市利用市場終端的信息優勢和柜臺優勢,看到什么好賣就弄出什么自有品牌,既無需前期的市場宣傳推廣費,又減少了倉儲周轉環節,當然成本低,價格也低了。
省社科院研究市場營銷的教授李少宇說,商品從原料采購、加工生產、倉儲物流,再到市場終端,中間鏈條每增加一環,成本就要增加5%-30%,而自有品牌由零售商直接組織生產加工,省去了庫存和廣告推廣費,成本自然低了。
有供貨商直稱超市推廣自有品牌是“巧取豪奪”:“人家花大把銀子拼打出來一個成熟商品品類,超市立馬就會跟進,搶奪市場份額,而供貨商只能忍氣吞聲。”
“不過,即使這些商場、超市的自有品牌形成規模了,也不會對真正的知名品牌造成沖擊。”李少宇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光有價格優勢并不能成贏家,關鍵還要看商品質量和實力。“一個商場超市不管有多大名氣,如果所有商品都是自有品牌,消費者是不會買賬的,因為消費者并不相信超市是全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