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聯華超市在上海開出首家生鮮超市時曾宣布,到2003年年底,聯華超市將用一年半時間在上海開出300家生鮮加強型超市,并且說生鮮超市今后將成為聯華超市的主力業態。然而兩年過去了,聯華超市至今還只有3家生鮮加強型超市!只完成了當初目標的1%。
“農改超”落后
前不久,AC尼爾森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上海是全國現代零售業態發展最快的城市,但是,上海目前還有2000多家農貿市場,400多個馬路臨時菜場,這一數字也在全國大中城市遙遙領先。
據全國連鎖業專家顧國建教授分析,上海之所以還存在這么多農貿市場原因是多方面的。
上海早期發展起來的眾多300~500平方米的標準超市受營業面積的限制,不可能品類齊全地銷售生鮮食品。這就為農貿市場創造了存在的空間。
上海的連鎖超市一直以來沒有下決心建立以自己為主體的生鮮食品供應鏈,大都將生鮮食品包給供應商經營。超市內生鮮食品的價格優勢比不過農貿市場。
上海的連鎖超市在自主經營生鮮食品上存在著擔心高損耗的生鮮食品誰來承擔虧損的心理障礙。在這樣的條件下,超市運用百貨公司引廠進店“招租式”的經營管理模式就應運而生,并在較長時間里得到了延續。
目前上海70多家大賣場生鮮食品的經營遠遠走在標準超市的前面。然而,由于消費者對生鮮食品購買方式是就近、便利、小量和多頻次,而大賣場的經營特點決定了其不可能成為上海居民購買生鮮食品主要場所。
上海在農貿市場改造成超級市場,即“農改超”上是落后于其他城市的,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2000多家農貿市場已成上海市三級政府———街道的一個收入來源,要對其進行改造并把其發展成連鎖化的生鮮食品超市存在著利益與區域割據障礙。
“把脈”農副產品進超市
一位大型連鎖超市主管生鮮食品的經理呼吁,發展、壯大農副產品聯合營銷公司等農副產品的中介機構迫在眉睫。
一位外資超市的部門經理告訴記者,不少農村的農產品質量過硬,問題在于貨源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不高,而最直接影響到農產品難以“進超”的“瓶頸”在于運輸和配送。建立相關的農產品行業協會,或者通過政府、供銷部門的調控,把產品生產、配送、銷售等環節組合起來,才能真正鋪平“進超”之路。
超市經營生鮮食品也有難處。不少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生鮮超市或者“農改超”的超市要把顧客從傳統的農貿市場中吸引過來,首先要降低價格。但是,與現代化管理配置相適應的電腦、軟件系統、保鮮設備、生鮮物流等等硬件投入必然加大超市的成本支出。同時,蔬菜利潤低,保鮮期又短,在保證規模檔次不下降的前提下如何讓市民享受到實惠是超市經營者不得不面臨的最大難題。
一位做了10年生鮮的外地超市樓層經理告訴記者,在超市看來,我們需要的是品種齊全、長期、穩定的供應商。我國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企業雖多,但偏小偏散,營銷方式松散,沒有品牌;即使有品牌,在品牌的推廣上也比較薄弱。超市承擔的銷售風險實在不小。而有關生鮮食品的衛生安全標準至今還沒有制定出來,生鮮食品的衛生安全的檢查、監督又政出多門,使經營生鮮食品的超市難以招架、難以適從。
此外,由于超市經營生鮮食品存在支出大、成本高、毛利微薄的特點,而經營生鮮食品的超市與普通超市同樣上繳各種稅收,這既不利于調動生鮮超市經營者的積極性,也使得經營難度遠比普通超市大的生鮮食品超市的經營加重了負擔。政府推動連鎖生鮮超市
顧國建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傳統的千家萬戶的個體商販是不能從根本上保證上海1600多萬居民食品消費的安全性的。他認為,市政府應該像1994年那樣再實施新一輪的發展連鎖生鮮超市實事工程,以連鎖生鮮超市為主體建立上海市生鮮食品供應鏈體系。
目前,這種情況已經引起市政府有關方面重視,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海剛表示,上海超市下一輪發展中,將加強生鮮超市的發展。上海市農委還將推出相應的優惠政策。據介紹,“對于農業生鮮食品生產企業,用于技術改造的投資資金,在向銀行貸款時,可以獲得政府部門的貼息優惠;農產品企業推廣品牌所花費的費用,也可獲得一定的政策補貼。”
此外,業內人士建議,政府部門還要拿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重點發展生鮮專業超市的舉措,迅速制定生鮮食品的衛生安全標準,統一生鮮食品的執法檢查、監督,適當對生鮮專業超市制定一些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