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周刊:在我國大中城市,市民日常買菜仍舊依賴面廣量大的農貿市場。據新華社報道,上海商業部門的統計稱,在上海這個全國連鎖超市業最發達的城市,農產品銷售在超市銷售中所占比例不過25%。因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我國農產品真正進入超市時代還任重道遠。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胡定寰:我認為上海商業部門的估計略低了一點。從研究的角度出發,我曾經和國際著名超市問題研究專家Thomas Reardon教授等人仔細測算過我國超市的農產品銷售量。根據我們的研究成果,2003年我國超市的銷售總額為550億美元,其中約有360億美元是食品,包括少數進口食品。在食品中間生鮮農產品,水果、蔬菜、水產品和肉類等約占30%,金額為150億美元。我國超市的年均增長速度為30%。即使是保守的估計,到2008年,超市將占我國大中城市居民生鮮農產品消費總額的50%。這項研究成果,已經在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雜志上發表。.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正因看中了這一點,很多跨國零售企業,如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等,不惜投下重金,紛紛搶灘我國市場。
美國的超市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起步的,用了60年的時間,超市占據了美國85%的農產品零售市場;歐州的超市花了40年的時間占據了65%的農產品市場;拉丁美洲國家的超市才用了20多年的時間,占據60%的農產品市場。我國超市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毋庸置疑,我國農產品正在跑步進入“超市時代”。
我提出“跑步進入“超市時代”有以下的幾個理由:
(1)我國超市發展速度非常之快。記得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只有一家超市――廣東省東莞市佳美超市,然而,到了2003年,卻已經增加到5萬多家。30%的增長速度是相當快的;
(2)超市在積極擴大經營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因為,超市的經營者們都已經知道了,不發展生鮮農產品就只有死路一條;
(3)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神經繃得很緊,“有毒奶粉” “注水肉” “瘦肉精” “農藥殘留超標”等等,使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農貿市場的個體商販失去信任感。對食品安全的需求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走進超市;
(4)超市購物環境比農貿市場好得多。消費者收入增加了,生活條件好了,也開始追求舒適的購物環境;
(5)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積極的“農改超”政策,拆除了農貿市場,消費者不得不去超市;
(6)新建的住宅中,超市建設得更快。
超市周刊:在我采訪的消費者中,大部分人都更傾向于去農貿市場,因為價格比超市便宜。為什么大部分人仍然喜歡去農貿市場?阻礙農產品超市化的關鍵因素是什么,是否就是價格?或者還有別的因素?
胡:其實你采訪的消費者把蔬菜、水果同其他的農產品混淆了。他們可能愿意上農貿市場購買蔬菜、水果,價格可能略微便宜。對于豬肉、雞肉、牛羊肉、冷凍食品、奶制品和加工食品等,只要有條件,消費者還是愿意上超市。原因是,在好的超市購買這些農產品比較安全,品種多,挑選的余地大。如普通的一家超市往往銷售上百種奶制品,個體商販不可能做到。上超市購買蔬菜的人數也在逐漸增加。我們曾經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超市購買蔬菜的消費者的特征是:收入較高,年齡較小,文化程度比較高和工作比較忙的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省悟到,去一家超市,把所有的東西一同買回家,即使價錢略微貴一些,也是劃算的。因為“時間=金錢”。當前,比較多的消費者上農貿市場購買蔬菜和水果,超市經營本身也存在問題。要把超市經營好,首先就是辦好生鮮農產品,特別是蔬菜和水果經營。日本的超市經營者把生鮮農產品稱為“眼頭”,意思是需要通過它們來吸引顧客。譬如家樂福超市每天門庭若市,很多顧客愿意排長隊等候結賬,原因就是在于這家超市不僅生鮮農產品品種眾多,而且價格便宜。雖然超市經營生鮮農產品的成本略高于個體攤販,然而,如果超市能夠優化他們的供應鏈,也是可以降低成本的。再者,超市除了農產品之外,還銷售其他的日用百貨來貼補生鮮部門利潤。
超市周刊:由于我國的農業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而大型的農業生產基地比例很少,因此,對于要求高標準、高質量的超市來說,很多農產品就難以進入超市,所以產業鏈和供應鏈之間目前是嚴重失衡的,您認為這種失衡會給中國的農產品超市化帶來什么影響?農業的產業化是否有助于農產品超市化的提速,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胡: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我正想談“超市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的龍頭”的問題。
我國的改革開放首先從農村實現家庭承包責任制開始的,每個農戶家庭都分到一小塊耕地(平均不到半公頃)。這在當時為解放農業生產勞動力,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起到了非常大的積極作用。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社會的進步和進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體系之后,小塊土地經營模式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農業生產不能對應市場需求變化做出靈活反應,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下降。
多年來,農業經濟學家們一直苦苦思索,如何解決“小農戶同大市場的矛盾”。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部分學者提出建立“農業產業化”。可是,十多年過去了,超市發展得比比皆是,而國家支持的重點――農業產業化,在農業部門的比重卻仍然非常小。原因何在?因為,傳統的農業產業化理論局限在生產部門,“公司+農戶”模式把農戶的種植和養殖同農產品的加工企業連接起來了,然而,生產出來的產品送到何處去?如果不能夠確定市場的需求,如何能夠精確指導生產,降低市場風險呢?因此,我們在這里首先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農業產業化模式――“超市+供應商或加工企業+農戶”和“超市+農民協會+農戶”。超市按照銷售情況向供應商下定購計劃,供應商按照超市的計劃去組織農戶生產。在農業產業化中,處于末端市場的超市可以發揮最重要的作用,他們最有發號施令的權力,因此,我們提出“超市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的龍頭”。目前,已經有部分超市在實行這種“新農業產業化”模式了。超市要想把生鮮農產品經營好,就必須遵循這樣的模式去辦。他們可以通過供應商來執行自己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標準。隨著越來越多的超市采用了新農業產業化模式以后,高標準、高質量的農產品就越來越多地進入超市。
超市周刊:目前很多生鮮超市經營難以為繼,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什么?而且,"農改超"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但大多地方都不是很成功,是不是這種模式在目前還不適合中國的國情?
胡:我個人認為不是生鮮超市難以經營,而是沒有選擇適當的時機。目前,我國農貿市場還大批存在。如果超市的經營成本不比個體攤販低,就難以同農貿市場競爭。
一些城市推行“農改超”,有的是出于所謂“政績”的考慮。超市取代農貿市場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如果我們沒有認真研究市場和消費者收入承受能力,盲目地依靠行政手段推行農改超,最后往往會得不償失。
超市周刊:蘇果超市新推出的"農加超"模式,是不是一種更適合中國農產品超市化的道路?您認為在農產品超市化的進程中,什么樣的模式是最佳的?
胡:我認為,我國超市也應該采用“百花齊放”的方式。我們不能夠在沒有認真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什么樣的模式最佳。因為,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消費者的收入,消費者的意識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都不相同。在建立超市之前,需要做一些認真的調查研究。我認為,能夠吸引更多顧客前往,能夠盈利的超市,就是好的超市。
超市周刊:您對農產品超市化或者說是生鮮超市的經營有哪些建議?
胡:12月11日后,我國零售業全面開放。進入我國的跨國零售巨頭一般都擁有全球采購系統。隨著這些超市占據我國零售市場的比重增加,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進口農產品直接通過跨國超市集團的門店進入我國市場,對我國農業生產者產生一定壓力。總之,需要加強研究超市發展對我國農業部門影響的力度。
胡定寰博士簡介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農產品市場流通專家。
1996年獲得日本歧阜大學農學博士學位。
1998至2000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
2003年在國家教委留學資金的資助下,在日本京都大學從事有關“日本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
從1996年至今,主持或者參加過國內外研究課題20多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0多篇。多次參加國際學術報告會。主要研究領域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業企業管理;特別注重研究超市的發展對農業部門影響問題。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管理學和市場營銷。
在“中國畜牧水產報”“東方畜牧”上選寫系列講座《胡博士的MBA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