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在面對媒體采訪時曾說:“ 我吃東西時也擔心安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尚且如此,可見我國食品安全情況的確不容樂觀。
據調查,82%的公眾最擔心食品安全問題———這個比例在素有“民以食為天”傳統的中國,說明了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幾近崩潰。
從幾年前的毒大米、毒火腿、毒香腸、毒酒、毒肉等,蔓延到毒茶葉、毒韭菜……到沸沸揚揚的“劣質奶粉”事件,包括現在還經常被曝光的各種問題食品,老百姓幾乎到了“無下箸處”的程度,為什么這些情況頻頻出現、屢禁不止?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在人們注重生活質量的今天,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高度重視。而在這其中,農產品的消費安全是所有食品安全問題中的重中之重。在農產品超市化進程中,農產品的安全消費永遠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必須加以妥善解決。
值得注意的事,這些問題食品中的一部分正是由超市流入到人們的手中。
我們的食品安全消費如何保障?農產品該如何消除在消費中的安全隱患?
誰在制造農產品安全問題
“在國外,人們關注的是‘食品與健康’,而國內依然在談‘食品與安全’,差距很大。”談起農產品消費安全這個話題,中商商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于淑華不無憂慮。
那么,為什么農產品安全問題時時在治卻一直無法根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農產品的安全問題?
首先,是我國的農業生產工藝落后。我國農業生產目前的現狀為在相當一部分地區,農業還是小農經濟的模式,農業設備極其落后,生產工藝非常粗糙。許多農民不能科學使用先進設備進行種植,只能是在現有條件下,生產出他們自認為沒有問題的農產品,忽視了質量安全,甚至根本沒有質量安全的概念。
其次,農業生產環境受到污染。工業化發展讓環境受到污染的不僅僅是城市,農村被污染的情況也非常觸目驚心。由于污染,很多地方的農作物正常生長受到嚴重影響,而農民噴灑化學農藥等被認為現代農業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大大降低了農產品消費安全性。
傳統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也是漏掉甚至制造安全隱患的場所之一。于淑華指出,由于檢測農藥殘留量等會影響農產品的進場流量,因此有些小批發市場在檢測上就比較放松,甚至沒有安全檢測。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機制,批發市場無法堵住問題農產品的進入。而以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等個體經營銷售為主要形式的農貿市場,要想杜絕假冒偽劣商品就更不可能了,簡陋的銷售場所因衛生條件不具備,初級農產品極易腐敗變質。這也使嚴格控制監察農產品衛生和質量成為令管理部門相當頭疼的問題。
政府部門的缺位、監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們看到的總是在農產品質量出了大問題或造成事故之后,政府主管部門才介入調查。這種“亡羊補牢”的方式根本不可能消除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隱患。而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門居然有工商、質檢、衛生、農業、林業等10多個部門,各個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協作。主管部門缺位,執法力度不到位,個別機關中長期存在的推諉扯皮作風,對農產品監管的薄弱等都讓問題農產品躲過重重關卡進入了市場。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給問題農產品的出現提供了漏洞。我國的食品法規存在許多盲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指出,國家的許多規章制度有關于食品安全的相關內容,但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容上的重復和漏洞比比皆是,在流通環節和農產品的再次加工中給違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作為零售終端的超市也存在問題。雖然目前我國僅有6%的農產品從超市售出,但超市仍然無法杜絕問題農產品。超市經營生鮮大多采取與供應商聯營的方式,進貨質量無法完全控制。同時,超市在農產品的進貨渠道上有不少弊端,由于我國農業的現狀,超市也大多從批發市場進貨,盡管要求較其他銷售渠道嚴格得多,但由于采購人員的腐敗及其他諸多原因,一部分問題食品依然堂而皇之進了超市。
專家指出,我國農產品目前大多難以進行有效的質量檢測,即使有質量檢測(主要是農藥殘留物的檢測),也是執法不嚴,在送檢、抽檢過程中存在問題,在流通渠道中也存在“二次污染”。所以,目前在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中,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隱患。正是這些環節上存在的安全隱患無法及時消除,讓問題農產品流向了市場,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農產品進超市 優質是基礎
盡管超市中出售的農產品也曾出現過質量問題,但相較而言比例非常小,因為超市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無論如何要比其他銷售渠道高得多。正是因為對質量的要求高的“門檻”,使得許多農產品根本無法進入超市,這些因素讓農產品的超市化進程大為放緩。
然而,在消費需求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只有讓農產品走進超市,才能提升農產品經營檔次,滿足人們對安全、衛生及購物環境的高層次需求。在農產品的超市化進程中,優質是最基礎的要求,必須先過農產品質量與安全關。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如今消費者對超市商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農產品企業必須拿得出質量過硬的產品。
沒有標準、質量參差不齊的農產品進入不了超市。根據調查反應,一些優質蔬菜,尤其是具備“無公害”“綠色食品”標志的農產品備受歡迎。即使這些產品的價格相對同類產品較高,但還是深受消費者青睞。
一家超市負責人認為,我國質優價廉的農產品并不多,通過國家質量和安全認證的產品就更少。生產農產品的企業或基地只有亮出權威的生產、技術條件等方面的認證,才能得到超市的信任。比如,“無公害食品”要進超市,得出示《無公害食品證書》。“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也一樣。有人抱怨超市的“門檻”高,應該說主要是“高”在質量上,這是對消費者負責。農產品只要想進入超市,這些環節不可或缺。
保證生鮮產品的衛生安全是超市生鮮經營最首要的任務。但我國的農產品在優質方面做得明顯不夠,這是我國農產品進入超市比例一直不高的原因之一。
安全問題的解決之道
我國農產品消費安全問題的解決已經刻不容緩,它不僅已經嚴重影響到農產品超市化的進程,更重要的是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正成為餐桌上的“殺手”。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下手,解決農產品安全消費問題。
一是政府應該加緊制定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包括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以及行業標準相配套的地方標準體系建設,使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分別達到市場準入標準、進入超市專賣標準,并向廣大農民、產業化龍頭企業推薦和介紹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政府也應該加快完善農業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把農業教學、科研單位、農技推廣等部門的檢驗檢測設施充分利用起來,形成檢測網絡。
推進和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定制度,為市場準入提供“通行證”。認證認定是質量評價的基本手段,是對達到一定標準水平的產品發放標志、給予認可,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身份證”和“通行證”。目前在農產品質量認證上,主要有無公害農產品認定、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
大力建設安全優質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除了開展檢測、把好入市關口外,更主要的是要從源頭上控制,從根本上治理,建設好安全優質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從根本上杜絕農產品的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切實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確保農產品在干凈清潔的環境中生產。對已確定建設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地方政府應該劃定保護區予以保護,防止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嚴格控制農業投入品的使用,限制、禁止高毒高殘留農業投入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登記使用管理。加大高效低毒低殘留農業投入品的研發力度,加速開發生物型安全農業投入品。
此外,政府主管部門應切實改善行政效率,加強監管力度,借鑒國外經驗,改革現行體制,堵住問題農產品的源頭才是根本。
加強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建設,法律法規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證。應該首要抓好《食品安全法》的制訂,完善對農產品流通中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據了解,我國目前已經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散裝食品衛生管理法》等法規,并正在加緊制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超市經營環境衛生標準》等多部與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安全流程有關的法規。
如此,農產品安全消費問題有望得到根治。
超市應肩負起更多責任
超市作為我國最具活力的零售業態,在農產品的超市化進程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農副產品的經營也是超市的核心業務之一,可以說如果不經營農副產品,超市將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專家認為,在我國農產品的超市化進程中,超市對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著很明顯的促進作用。
于淑華指出,人們通常只是注意到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對于產地的質量檢測重視不夠,而食品安全的源頭要求不嚴格,后面的環節再努力也會有漏洞。但我國特有的國情和現狀,使農產品從源頭解決安全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對產品品質和品牌有著高標準嚴要求、在消費者心中有著高信任度的超市,在農產品安全消費的問題上,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不能讓問題農產品由超市銷售給人們。品牌就是生命力的超市理所當然應該遵循這一點。
超市應該加強農產品的準入制度、高度重視農產品的采購和銷售流程。這方面,法國冠軍超市做得非常到位。冠軍超市從運輸到銷售的整個商品流通過程都要求做到萬無一失,為了保證食品的安全,冠軍直接和農副產品基地合作,對農副產品進行嚴格檢測,并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以更好地控制賣場內生鮮產品的質量和衛生安全。
據了解,檢測設備是一項比較大的投入,目前國內的生鮮檢測點收取的費用太高,盡管超市非常需要,但也只有實力雄厚的外資超市如家樂福等才做得起。但是,在現階段各環節均無法實行有效檢測的情況下,超市無論如何不應該省去這筆費用,反而應該將這部分工作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因為食品安全是關系到超市企業長遠發展的問題。
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農業加工、農產品銷售企業如超市對農產品的質量監控發揮了重要作用。超市不僅會對產品提出明確的質量要求,還會對生產的產地環境、衛生情況、生產規程和生產方式提出要求并進行實地考察。農業生產者為獲得穩定的農產品訂單,也會自覺遵守質量管理的要求。我國超市可以借鑒這一做法。
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這方面,上海各超市的做法值得在全國推廣。上海的農工商、聯華、華聯等超市的14家賣場給進入超市的農產品貼上一種“身份條形碼”,消費者只要對著專用查詢機掃一掃條碼,就可在觸摸屏上看到這包農產品在生產檢測環節的各種“身份信息”,產品的生產日期、生產地、藥物殘留情況和檢疫檢測情況都一清二楚。通過農產品“身份查詢”手段,一旦出現了有質量問題的農產品,就可通過這些檔案信息進行追查,查出具體生產者、管理者、檢測者的責任。這不僅對消費者負責,對超市的經營也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也促使農業生產者加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生產意識。
日前,歐尚、億客隆、百盛等20多家超市宣布,為了讓北京消費者遠離毒果蔬,讓更多不施化肥、化學農藥的有機食品進入市場,對所有有機果品一律免收進店費,而高額的進店費一直是一些優質農產品進入超市無法逾越的“門檻”。據悉,眾多超市共同為某一類產品取消進店費的舉動在國內還是首次。這表明超市已將農產品的消費安全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農產品只有進入超市,才能有效地實施全程質量監控;因為沒有標準、沒有質量的農產品進入不了超市,所以農產品進入超市是對農業產業化經營新的挑戰。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博士曾指出:超市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的龍頭。同時,在我國的國情下,超市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衛生條件的等各個環節的改善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農產品超市化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但只有很好地解決了農產品消費安全的問題,才能進一步加快我國農產品超市化的發展。在這其中,農產品安全消費問題的解決離不開超市的發展和完善,超市在這一問題上將可以肩負起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