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品牌”之戰被稱為連鎖零售業的“終極爭霸戰”。
在中原市場,這場戰役呈現兩種局面:洋超市力推自有品牌,本土超市也欲跟進。
自有品牌到底能給消費者、商家帶來什么?土、洋超市對待自有品牌的不同態度背后,有什么深層原因?
洋超市力推自有品牌
如果去家樂福、麥德龍、易初蓮花等洋超市,稍加留意就會注意到:家樂福的很多貨架上,都掛有“家樂福自有品牌”的藍牌;麥德龍的貨架上,也掛了很多寫有“麥德龍自有品牌”的三角旗;易初蓮花的貨架上,到處都是“易初蓮花自有品牌”的牌子。
所謂自有品牌,就是商家委托不同生產廠家加工,貼上商家的品牌或商家另創的品牌,在商家自己的銷售網絡中銷售的品牌。這些商品,主要集中在食品、日用品、家電和服裝等品類上,而且是銷量大、資金周轉快、保質期較長、品牌認知度不夠敏感的品類。
據了解,近一兩年進入中原市場的洋超市,在迅速推進其自有品牌商品在貨架上所占的比重。
今年年初在鄭州開業的家樂
福北環店,店內商品單品有3萬種左右,自有品牌占了2000種左右,從酒、餅干、牛奶、食用油到計算器、鼠標、鍵盤等應有盡有。
家樂福在中國其他地方的門店中,自有品牌商品的占比也從2004年的4%左右迅速提升。
“計劃每月增加3~5個自有品牌,把自有品牌商品在全部商品中的比例提高到43%~45%。”家樂福集團CEO杜蘭曾向全球媒體宣布。
在麥德龍鄭東商場,記者看到,商場懸掛的自有品牌宣傳畫上,共標有13個品牌,有aka、CHR、喜邁、亭軒、H-Line、百杰等。
“去年10月份開業時,有5個自有品牌,現在有13個,陸續還將有新品牌進入。”麥德龍鄭州鄭東商場總經理武鐵牛稱。到今年4月底,該商場自有品牌商品的銷量已完成全年計劃的38%,預計今年將超標完成總部下達的銷售任務。
可別以為麥德龍這13個自有品牌數量少,實際上,每個品牌都包含有非常多的單品。比如aka這個牌子,既有食品類商品,比如肉丸、沙琪瑪、食用油等,也有非食品類商品,如清潔劑、燈泡等。
易初蓮花也在力推自有品牌。據該公司上海方面負責宣傳的向小姐介紹,易初蓮花旗下的自有品牌包括優選、泉信、珍仕、好脈、衡美、新鮮快車等,產品包括食品、日用品、家電和服裝等品類。
自有品牌為何大熱?
洋超市為何熱推自有品牌?最讓零售商感興趣的一點應該是自有品牌商品誘人的利潤空間,消費者樂此不疲購買自有品牌的動力則是這些商品相對而言的優質低價。
家樂福鄭州北環店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家樂福委托生產廠家加工,然后包銷其產品,節減了商業流程和市場費用,所以家樂福的自有品牌和同類品牌同等質量的商品相比,便宜了20%。其他商家的情況和家樂福類似。
“雖然消費者購買時的價格便宜了,但商家的利潤卻更豐厚了。自有品牌商品的利潤空間一般在10%~20%。”鄭州商界一位人士稱。
記者調查發現,鄭州各大超市目前的平均毛利在10.5%左右。蔬菜、水果、肉類的利潤率一降再降,只有3%~5%的毛利了。因此,遠遠高于平均毛利水平的自有品牌商品,自然成了商家熱捧的“香餑餑”。“這也是避免與競爭對手在價格上激烈交鋒的一種手段。”麥德龍鄭東商場總經理武鐵牛稱。
比如可口可樂這種價格特別透明的商品,各個超市的價格基本上持平,誰都沒有膽量比別人賣得更貴些。但自有品牌不同,消費者基本上無從比較其價格。
此外,零售市場競爭越激烈,自有品牌發揮的作用越大。甚至有業內專家稱,在世界范圍內,連鎖零售業已從最初的“價格戰”、“管理戰”開始轉向生產自有品牌產品的“終極爭霸戰”。
業內一份權威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時,自有品牌的銷售增長速度為5%,是生產商品牌增長速度的2倍以上。
本土超市也欲跟進
記者采訪了解到,鄭州各大本土超市掌門人都認為推廣自有品牌是“大勢所趨”,但事實上,卻呈現出“冷熱兩重天”的局面。
本土超市中,家世界在推廣自有品牌方面下的工夫最大。超市掛滿了家世界自有品牌“家之選”的宣傳內容。其產品也涵蓋了吃穿用的方方面面。
另外一家將自有品牌商品做得有聲有色的就數九頭崖超市了。
據九頭崖集團旗下的左右間商業公司總經理任啟龍介紹,目前,超市內的九頭崖水、月餅、餅干、啤酒等銷售良好。九頭崖水在超市水這一品類的銷售占比中達到80%,餅干達到60%。但在其他本土超市內,就鮮見自有品牌商品的身影了。
其實,2003年前后,自有品牌在鄭州很是熱了一陣子。當時,丹尼斯、北京華聯、思達超市都在熱推自有品牌。
事隔兩三年,記者再度探訪市場卻發現,北京華聯的自有品牌商品幾乎全撤了;丹尼斯只剩下衛生紙等寥寥幾個單品;思達超市的單品數量從當初的50個左右萎縮到目前的不到20個。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資深商界人士丹尼斯大賣場事業處總經理盧全富分析其中原因時稱:首先是經驗不足。以家樂福為例,它早在1985年就在法國推出了自有品牌,20多年的摸爬滾打使其在運作自有品牌時駕輕就熟,同時培育了一大批該領域的專業人才。而本土超市一切都要從頭摸索,去尋找合適的人才、合適的商品、合適的工廠、合適的運營模式。
其次是網點數量太少。丹尼斯雖然在河南市場很強勢,但它也只不過13家店而已,因此,即便推出自有品牌,采購量有限,銷量也難保穩定。而麥德龍在中國有30家門店、家樂福有近80家門店。
盧全富稱,丹尼斯正處在高速擴張之中,到明年年底,河南省內的門店數量將達到25家左右,而且,丹尼斯在鄭東新區的配送中心已基本建成,有了這兩個條件,丹尼斯屆時推廣自有品牌將水到渠成。
思達超市中層崔曉明稱,思達和國際SPAR合作后,無論是開店計劃還是推廣自有品牌的計劃,都推進得很快,因為國際SPAR縱橫全球中小零售企業領域的拳頭項目之一便是其自有品牌商品。
中原這場目前只在洋超市之間激戰的自有品牌之戰,將在不久之后因為本土超市的大舉殺入而變得更加有看點。
麥德龍鄭東商場懸掛的自有品牌宣傳畫上共標有13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