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每天消耗6萬個塑料袋 價值7600多元
發布時間:2006-06-26 |
信息來源:威海新聞網

買了16元錢商品,里里外外用了9個塑料袋
從商場、超市購物出來,人人手里都或多或少地拎著幾個盛裝物品的塑料袋;一個日均客流量2萬人的超市,每天大約消耗6萬個塑料袋,價值7600多元……一方面是人們使用方便袋已成習慣,另一方面則是由此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為了倡樹科學、健康、文明的消費觀念,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讓我們從少用一個塑料袋做起,將節約的理念化為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
顧客:隨意浪費塑料袋
盡管商家對購物袋盛裝商品有一定的重量和分類標準,保證會給消費者帶來方便,但許多消費者還是盡可能多地使用塑料袋。
6月21日上午,家家悅超市中心店
9時20分,散裝食品區,一名年輕女子左手撐著一個塑料袋,又用套著塑料袋的右手去抓取“蜜三刀”。只抓取了一次,共計十多塊,她把“蜜三刀”放進事先備好的塑料袋后,那個套在右手上的塑料袋便被隨手扔在一邊。記者發現,該散裝食品區放著3只鏟子, 該女子觸手可及。
9時40分左右,水果專柜區,每名消費者手里都提著一個或幾個塑料袋,挑選著自己喜歡的水果。其中,一名中年女子挑揀好兩個甜瓜后,又去撕轉軸上的塑料袋。由于一只手用力不均勻,第一個被撕破了,她直接將其置在鄰近的香蕉柜上,又去撕第二個,結果還是破肚的。“這塑料袋質量怎么這么差?”她一邊咕嚕著,一邊動手去撕第三個,超市工作人員發現后,幫她撕下了一個完好的塑料袋。
10時許,蔬菜專柜區,一名女子選購了5種蔬菜,其中小白菜、芹菜已用膠帶束好,但她還是用塑料袋將每樣蔬菜分別包裝。有的顧客在還沒決定買什么之前,先到塑料袋架處拽下幾個塑料袋,握在手里,以備不時之需。記者發現,一些顧客因為沒有找到自己中意的蔬菜,或者拽下的塑料袋個數超出自己選購蔬菜的種類,就索性將其往貨架上一扔走人。超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被拽下的塑料袋,沒有顧客愿意再用。
6月21日晚,威百超市田村店
19時30分,在收銀臺處,一對中年夫婦購買了肉類、水果、蔬菜、日用品、零食等,事先已經有6類商品被包裝好,打上了價格,但收銀員又重復進行分類打包,又用了6個大小不一的塑料袋。其中一袋排骨,中年女子怕袋破裂,又向收銀員多要了一個袋子套上。他們告訴記者,塑料袋可以把生、熟食品及日用品分開盛裝,攜帶非常方便,而且帶回家還可以再次作為垃圾袋,方便又實惠。
6月22日晚,高區華田小區
吃過晚飯出來散步的人們,大都順手提著垃圾袋,走近垃圾箱,順手一扔,塑料袋與垃圾同時出手。記者發現,這些塑料袋多是不滲不露的優質塑料袋。而且,有的大號塑料袋里僅僅盛著一點兒垃圾。
“這塑料袋應該還可以再利用吧。”面對記者的提問,一位居民連連搖頭說,根本用不著如此“節約”,去超市購物帶回的塑料袋已足夠用了,就連去菜市場買菜用的劣質塑料袋都被直接投進了垃圾桶。該居民告訴記者,她平均每周去超市購物兩次,每次至少帶回四五個可重復使用的塑料袋,而平均每天用一個塑料袋盛裝生活垃圾就夠了。
商家:不想怠慢“上帝”
“使用塑料袋的費用約占超市總費用的5%,這對于商家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運營成本。”家家悅超市中心店有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該超市平均每天的客流量達2萬多人,由收銀臺發出的各類塑料袋約4萬個,平均每個價值1角5分;各散裝食品區轉軸上的塑料袋每天累計消耗2萬個,每個價值8分錢。這樣,每天消耗塑料袋的費用約為7600元,這相當于六七名員工1個月的工資。為了盡可能降低費用,超市要求員工合理使用塑料袋。但他們卻很少限制顧客使用塑料袋,遇到顧客想多要一兩個袋子,他們也是盡可能滿足。長此以往,由于超市免費提供的塑料袋干凈又結實,一些消費者便將其當成“免費午餐”,隨意取用。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商家放縱了顧客這一不良習慣的養成。記者問道:“商家是否想過通過有效途徑來約束消費者的這種浪費行為呢?”這位負責人說,他們實在不想因為一個小小塑料袋而得罪了“上帝”。她更希望每一名消費者能從自身做起,自覺節約使用每一個塑料袋。
高技區一家自選超市的負責人說,為了盡可能降低塑料袋的使用率,而又保證消費者購物方便,他們對一些商品進行事先包裝或打捆銷售,但許多消費者還是盡可能多地使用塑料袋。為了更好地兼顧環保與降低成本,該超市從管理方面借鑒了我國其他城市的經驗,顧客如另有要求使用塑料袋,商家原則上不予滿足。但這往往被消費者視為商家的“小氣”,令他們很是尷尬。
記者提議如果商家把塑料袋由免費變為有償,或許能有效制止惡意浪費塑料袋的現象。眾商家均表示,為了不影響客流量和營業額,他們還未考慮使用有償塑料袋。但他們均表示,節省塑料袋等于節約成本,如果政府部門能夠對所有超市商場提出倡議,他們愿意參與。
業內人士:讓購物布袋再回來
今年5月10日,環翠區鯨園辦事處開展了創建“五型”社區活動,其中一項內容就是號召轄區居民多用布袋子、少用塑料袋,約1000名居民收到了辦事處發給的可重復使用的購物布袋。如今,家住萬福山莊171號樓的許連珍夫婦每天出門購物,都要帶上購物布袋。
許大媽說,以前上街購物她也習慣用一次性塑料袋,一天下來,能拎回家十幾個塑料袋。看著完好的塑料袋實在舍不得扔,家里一度也被“白色污染”。自從用上購物布袋后,她就很少用塑料袋了。“習慣成自然。”許大媽說,起初,她拎著布袋上街也感覺不太方便,買菜購物時,商家也都習慣用塑料袋將商品盛裝好。但時間長了,大家都知道她不需用塑料袋,服務員會自覺地把物品給她裝到布袋里。而每天帶著布袋出門也成了老兩口的習慣。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許大媽也通過其它物品代替塑料袋。許大媽打開冰箱向記者展示了她的“高招”:電冰箱內的食品都用玉米葉或布包著。許大媽解釋說,有的一次性塑料袋含有毒物質,而用干凈布或玉米葉代替塑料袋,就衛生多了。
早在2004年,祥云物業管理公司就曾向轄區居民贈送了1萬個購物布袋,提倡用布袋購物,減少“白色污染”。時至今日,仍繼續使用購物布袋者已經微乎其微。該公司有關負責人解釋說,最初半年多時間里,不少居民堅持使用布袋購物。特別是老年居民大都提著布袋購物買菜。一時間,轄區內廢棄的塑料袋明顯減少。但由于商家一直免費提供塑料袋,給消費者提供了方便,慢慢地,很多人又不再使用購物布袋了,轄區內的“白色污染”也恢復到了從前狀況。
據業內人士保守估計,以我市277.59萬人口、平均每年人均使用100個塑料袋計算,每年消費的塑料袋總量達到2.78億個,大部分使用過的塑料袋都被隨意丟棄,以20萬個為1噸計算,一年下來塑料袋帶來的垃圾就有1390噸。 有關人士認為,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塑料袋仍有一部分是不可降解的,同時為了保證塑料袋的韌性,可降解塑料袋中也含有一定量的不可降解成分。業內人士呼吁,倡樹節約之風,減少“白色污染”應該是一個全民性的行動。希望有關部門聯合起來,規范市場上可降解塑料袋的流通;消費者應提高環保意識,盡量少使用塑料袋;商家則應積極采取營銷辦法,開展各種活動來倡導合理使用塑料袋,從而不斷提高市民的環保節約意識。
相關鏈接
立法有償使用塑料袋
1991年德國頒布《包裝條例》,明確規定“污染制造者必須承擔清理、消除污染對環境影響的費用”。要求包裝材料的生產和經營者負責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并履行相應的消除污染義務,清污費用可加在售價中轉嫁給用戶。根據這一原則,德國的商場、超市都備有大大小小的塑料袋供顧客選用,但不是無償使用而是付費購買。
征收塑料袋使用稅
2005年1月25日美國舊金山推出了一項新的環保舉措,即對每個塑料或者紙質的購物袋征稅17美分,從而使舊金山成為美國第一個對購物袋征收環保稅的城市。在此之前,澳大利亞、愛爾蘭、孟加拉國等國就已開始對購物袋收稅。愛爾蘭為遏制塑料袋的濫用,對每個塑料袋征收13美分的稅,所收稅金用于廢塑料袋的收集,成效顯著。
不用塑料袋者可獲返利
在香港的一些大型超市,顧客若主動不使用塑料袋,超市則從購物款中返回0.1港元給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