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今年西安市明確了75個集貿市場的改造任務,到目前僅改造完成28個。是什么阻礙了該市集貿市場改造的步伐?答案是“資金”。
去年以來,西安市將集貿市場改造列入商業網點規劃,并提出“集改超”、“農改超”,要求采取“建設一批、改造一批、升級一批、關轉一批”等方式,在3年內完成對該市134個集貿市場,主要農副產品市場的改造。但經過一年的試點發現,由于大多數集貿市場設施簡陋、檔次較低,屬于微利行業,前期改造工程缺乏資金投入,集貿市場改超市一度受阻。據了解,改造一個集貿市場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而按照西安市有關規定,改造一戶(個)僅給予2萬元的資金補助,不能有效帶動企業參與和社會資金投入。據該市十七街坊綜合市場有關負責人講,集貿市場屬于微利行業,投資回報周期太長,投資者面臨很大風險,因此投資者對市場改造積極性不高。另外,由于馬路市場和流動商販沒有取締,也嚴重影響了已建開業的室內市場的正常經營。
另據了解,目前西安市集貿市場機構設置不統一,職責不明確。有的區縣將集貿市場管理職能設在市場服務中心,有的區縣設在經貿局或商業局,有的設在工商局,此種情況下不便于職能部門之間的縱向聯系,也不利于集貿市場改造政策的落實和業務上的指導。同時,集貿市場主管部門缺乏相應管理手段。目前,在集貿市場、農貿市場的管理方面,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給管理工作帶來很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