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里距離內,分布著4家大超市;業態相同的大賣場,直接開到了對門口;同一小區門前,短時間內出現3家連鎖便利店……近年來,各種類型的超市、賣場、連鎖店,如雨后春筍般在我們身邊冒出來。杭州這座城市到底需要多少超市?店家扎堆現象是否會引起惡性競爭?商務部近日出臺了《零售業同業損害評估方法》征求意見稿,商家之間多大間距算合理、同業損害如何評定等,一時成為眾人關注的話題。
局部地區已“貼身”競爭
場景一:
昨天早上,記者來到城北拱宸橋地區。偌大的運河廣場底下,是世紀聯華在杭最大的一家超市。從運河廣場向東往上塘路,也就四五分鐘的自行車程,就到了緊鄰高架路的歐尚超市。再往大關小區方向前進,約公交車兩站路遠,就到了香積寺路的世紀聯華大關店。隨后,記者騎自行車七八分鐘,又到了德勝路上的樂購超市。四家超市跑下來,整個行程大約花費25分鐘時間。估算一下,這些超市基本上都在半徑3公里范圍之內。有的超市之間的直線距離也就1公里左右。
這些店都是大超市,像世紀聯華運河廣場店面積達2.5萬平方米,其他幾家超市最小的經營面積也在5000平方米以上。各家店的貨物品種大同小異,從生鮮類食品到日用百貨,一應俱全。
場景二:
在近江小區區塊中央區域的“在水一方”幾幢高層住宅樓下,一家聯華超市,一家三江超市,幾乎是比鄰而居。而在一路之隔的對面,還有一家華聯超市。從華聯超市門口往后穿過秋濤路,不出1公里遠,就是好又多近江店。但相對于商家的大量投入,有的店的人氣明顯不足。
場景三:
秋濤路靠鳳起路口的一段,從南往北,分別開著永樂、國美、五星三家家電連鎖賣場,前后也就在1公里范圍內。加上旁邊家電市場的一些專營店,這里的家電經營店家給人以扎堆的感覺。據統計,杭州城區的連鎖家電賣場目前超過了20家。上周五下午,記者逛了一家家電賣場,發現二樓的冰箱、洗衣機銷售區空空蕩蕩,算上記者總共才兩名顧客,還沒有營業員多。
開店前先做同業損害評估
商務部近日發布《零售業同業損害評估方法》草案,在本月底前公開征求意見。如果該推薦性行業標準付諸實施,那么今后零售企業開店將進行同業損害評定,如果低于一定分值,新開店的審批就有可能被叫停。
記者從草案中看到,評估方法首先對各個不同業態的主要商圈半徑作了明確劃分,比如:便利店的商圈半徑為顧客5分鐘內能到達,折扣店和超市為2公里左右,倉儲型會員店為5公里,社區型購物中心在5公里-10公里,市區購物中心在10公里-20公里。這就意味著,在2公里半徑范圍內,不應該開出兩家以上的超市或折扣店。
草案還推出了同業損害程度評價標準。從客流方面評估,在可比客單價前提下,月交易筆數連續三個月低于去年同期的30%,可認為顧客流失“明顯”。銷售額連續三個月低于去年同期的30%,可認定銷售額下降“比較嚴重”。
如果一家新店的開張導致顧客進入老店不如以前方便、老店停放車輛的場地比以前減少一半,或者老店的門臉多數被遮擋等情況,這家新店也有可能被判定為“同業損害”。
商務部推出的新標準規定了零售業同業損害評估的概念與方法,不僅適用于新設立的零售商店對已有相鄰、類似業態零售商店同業損害的評估,也適用于對已存在的類似業態零售商店之間同業損害的評估。商務部表示,制訂這個標準,是為了防止零售市場壟斷,避免在同一主要商圈內不合理設立相同或類似業態的零售店鋪,減少對相鄰、相同或類似業態的已有零售商店的經營損害,從而有利于區域零售市場的合理競爭和有序發展。
“五公里死亡圈”是否靈驗
美國零售業內流傳著一個說法:沃爾瑪賣場在美國本土每開一家店,一般都會引發“5公里死亡圈”現象,就是在其賣場5公里半徑區域內,小超市、雜貨店等紛紛倒閉。去年以來,杭城已出現類似的跡象,人本寶裕超市、溫州路華聯超市、東新路依邦超市、石橋路味中超市、留下祥福超市……一批中小超市接連關門。
大賣場的日子也并不好過。貼身競爭的壓力使得大家都不惜代價甚至虧本賺吆喝。一家連鎖賣場負責人就說過,現在開的網點,就要做好五年不賺錢的打算。先圈地,再談效益,已成為許多連鎖巨頭的開店方針。
超市競爭已到了“肉搏”的程度。如:不惜貼錢爭相開出超市免費接送車;幾乎每周都針鋒相對地推出特價商品,以超低價招徠人氣。世紀聯華運河廣場店去年底開業時,就推出了特價促銷,甚至喊出“滿300送200”。歐尚超市聞訊后緊急行動,推出了數十種超低價商品,拉鋸式的人氣爭奪戰由此展開。而緊鄰的香積寺路上,沃爾瑪超市已在大興土木,有望于明年開出。這無疑將為本已白熱化的城北商圈再添一把火。
一家賣場的企劃負責人表示,現在各大超市都有專門的調研組,對周邊超市的價格信息密切跟蹤。有時“情報戰”甚至會引起沖突,挖人、跳槽事件也時有發生。有的大型商業網點剛開發招商,就出現七八家超市爭搶的局面,造成租金成本層層加碼。如貼身肉搏似的競爭中,已有部分超市由于定位、經營上的不成功,出現了經營業績下滑、客流量減少的狀況。
服從規劃有序競爭
其實,杭州市前年出臺的《杭州市區商業網點2003—2010年發展導向性規劃綱要》,就對商業業態功能和結構布局作了明確闡述。其中有一條:營業面積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綜合型超市,其經營服務輻射半徑應在3公里以上。
世紀聯華、華潤萬家等超市的有關人士認為,盡管商家都知道這么一個導向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這個游戲規則屢屢被打破。目前有的超市投資方存在急功近利、只顧眼前利益的做法。比如目前,城南、濱江、下沙、半山一帶還缺少大型超市,而城北、城西一些地區已呈密集型,但大家都看中商業成熟區塊,而不愿看未來幾年的發展前景及規劃導向。同時,有的城區為招商引資,吸引知名度高的外資零售巨頭進駐,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允諾優惠政策,因而忽略了商業布局上的全局性考慮。
市貿易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經過幾年的快速成發展,目前杭城的超市數量確實增加不少,已基本能滿足市中心、主城區居民的需求。但還不能說達到“飽和”,還存在一個布局合理性的問題。如一些新開發區塊、新建居民區及偏遠地區,還存在網點空白及薄弱之處,這些地區超市還有發展余地。商業網點規劃有指導作用,《零售業同業損害評估方法》屬推薦性行業標準,但都不是強制性法規,這還有一個引導性、操作性的問題。一些大超市特別是外資零售業巨頭看中杭州的市場潛力,對本地招商引資是件好事,但在選址布局上,也應考慮到本地的商業網點規劃導向,服從規劃,有序競爭。
開店密疏不能一刀切
大關西六苑居民楊正信大伯,現在每周都會在信箱里收到三四張超市的宣傳單。他常常對照比較,如豬肉哪家店便宜,雞蛋哪家店搞促銷等,然后有針對性購物。他說,“如果在家門口就能買到中意的商品,當然不會趕到2公里外的其他店去了。超市越開越多,買東西更實惠、更方便,老百姓總是歡迎的。”
不過,退休老師李堅華認為,超市多了,還要有序競爭,注重服務。如各家超市爭相推出特價商品,搶購的人很多,付款隊伍常常排得很長,這就給顧客正常購物帶來了麻煩。現在有的大超市一開,邊上的一些社區超市、便利店往往關門大吉,這在客觀上也給居民買些小東西帶來了不便。適當地控制和引導開超市,還是必要的。
數據鏈接——
●根據對杭州市94家限額以上連鎖企業的統計,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擁有連鎖門店數2549個,比上年同期增長23.6%;營業面積同比增長16%;實現營業收入144.39億元,同比增長23%。
●目前杭城大型超市有20余家,到明年底有望上升到30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