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的“寬容”,零售渠道的姑息,酒廠的沉默,懲罰力度的有限,有如此“誘人”的條件,假酒怎會輕易絕跡
“很多經銷商連茅臺酒都不敢做啊,假冒的太多了。”作為酒類經銷商,梁先生有太多的無奈。
但是無奈并不等于沉默。
恰逢上海市流通經濟研究所做一個酒類商品的調研,作為一個曾經在政府部門工作過的“下海”公務員,梁先生愿意站出來說出真相。于是,在流通經濟研究所的介紹下,梁先生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專訪。
“無知”的消費者
很多消費者辨不出酒的真假,這也許是業內的一個共識。也正是基于這個共識,才衍生出了許許多多的故事。
梁先生舉了一個例子,上海某一跨國大賣場曾發現所進的530箱茅臺都是假貨,查出真相的時候,酒已經賣了一半。大賣場決定召回,但是最后召回的酒只占銷售出去的一半。每箱12瓶,即已經賣出去了3000多瓶。這也意味著,上千名消費者買了或者喝了糊涂酒,并沒有發現任何問題,更不用說舉報投訴了。
賣場方面,因為提心影響整體形象,自然不敢聲張,還千方百計控制消息的外泄。酒廠方面由于擔心假酒事件影響真酒銷售,也是“打落牙齒往肚里吞”。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至于葡萄酒,造假手法也是五花八門。那些以次充好的葡萄酒是不是算假酒也還是疑問。據上海釀酒專業協會副秘書長吳建華介紹,國家已經出臺了葡萄酒的相關行業規定,凡是經過勾兌的半汁葡萄酒,即用部分葡萄汁兌其他材料釀出的酒,已經沒有資格稱為葡萄酒了。于是一些卡拉OK廳內原先兜售的廉價葡萄酒搖身一變,成為葡萄甜酒,葡萄果酒。盡管這些酒與國家規定的必須用100%葡萄汁釀出的葡萄酒存在不小的差別,但是卻往往被消費者認為“價廉物美”。
據吳建華介紹,純正的葡萄酒口感酸而澀,兌出的酒卻是甜甜的。“由于葡萄酒的普及程度還比較低,因此消費者往往會認為兌出的酒更好喝。”此外,由于更了名,這種甜酒、果酒在法律上暫時還找不出漏洞。
按照現行的酒類商品產銷管理條例,以上海為例,對生產、批發和零售假冒偽劣酒類商品的,責令其改正,沒收違法生產、批發和零售的酒類商品和違法所得,并可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盡管這一罰款范圍遠不足以讓假酒的產銷者傾家蕩產,但是也不足以迫使其“痛心疾首,悔不當初”。
消費者的“寬容”,零售渠道的姑息,酒廠的沉默,懲罰力度的有限,有如此“誘人”的條件,假酒怎會輕易絕跡?
除了這兩個主要原因外,梁先生指出,商業終端的殘酷競爭以及價格戰重重壓迫,生產廠家在生產成本固定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另辟蹊徑”。一瓶真茅臺批發價300多元,而一般假茅臺批發價才100多元,巨大的利潤差額也造就了假酒市場的繁榮。
假酒不“假”
打假打了這么多年,“假酒”也有了新的進化。也許造假者知道用了工業酒精風險太大,因此如今大部分“假酒” 對消費者的健康并沒有害處,只是對不起消費者的錢包而已。
這意味著假酒大多本身采用的是合格產品,甚至完全符合國家相關技術標準。主要問題在于用低端酒冒充高端酒,或者中端酒。
據梁先生介紹,在浙江,特別是城鄉結合部的地方,有許多小作坊收購諸如力波等品牌的舊瓶,通過洗瓶換蓋,裝上當地生產的1元左右的啤酒,賺取差價。記者從上海市酒類專賣管理局了解,這種現象在上海也零星存在,但是未成氣候。
另據梁先生介紹,在貴州茅臺(83.21,0.00,0.00%)的故鄉,甚至有一個做假茅臺的“專業”市場,從洗瓶到包裝,一條龍服務。灌裝的酒大多是當地生產的白酒,有的甚至本身就是茅臺系列的酒,這些酒在技術上已經達到國家標準,在香氣和口感上也頗為近似。“若消費者偶然品嘗,根本吃不出來。”
另一類假冒酒則是在年份上做文章。一方面國內消費者對年份酒頗為崇拜,另一方面國家相關技術標準無法檢驗酒的實際年份,這兩者導致的后果自然不言而喻。
中國酒企業一般都將勾兌某種酒中年份最長的酒作為該酒的年份標注,這和國外恰恰相反。吳建華指出,按國家標準,以黃酒陳酒為例,可以勾兌50%其他年份的酒——按理說,年份酒飲用的時候是需要勾兌的。“50%的勾兌在技術上是科學的,這樣調出的酒也比較好喝,但是怎么監測出勾兌的量有沒有超過50%呢?”“若沒有監測的數據來說明其勾兌量的話,那么造假就開始了。”
葡萄當年的收成直接關系到酒的好壞。葡萄采摘下來當年就釀造,那個年份就是葡萄酒成品上所標的年份。據梁先生介紹,市面上曾有一個公司推出一款年份酒,非常暢銷。一年所釀造的葡萄量畢竟數量有限,但是這款暢銷酒供應似乎綿延不斷,這不禁讓人頗為疑惑。
酒吧是另一個假冒酒、特別是假冒洋酒出沒的重地。據了解,前幾年上海釀酒專業協會曾在夜間走訪了衡山路等的酒吧,估算出當時那些酒吧假冒酒的比例幾乎過半。不過,吳建華指出現在的情況已經好多了。據梁先生介紹,由于酒吧的酒不是一瓶一瓶賣,因此吧臺上漂亮瓶子中的酒往往并非原配。
除了上述情況外,“造假者”的想象和“技術創新”往往也令人驚訝。例如,業內都知道葡萄酒和橡木桶的淵源,橡木桶除了提供葡萄酒一個適度的氧化環境外,橡木桶原本內含的香味也會融入葡萄酒中。于是一些聰明的酒商把橡木打碎,讓葡萄酒從橡木碎塊中流過,使葡萄酒中留有橡木的香味,從而造成年代頗久的假象。
Observation記者觀察
渠道之惑
惠正一/文
市場上究竟有多少假酒?誰也說不清。這些假酒究竟從那里來,誰也道不明。所有做銷售的都知道“渠道為王”,而渠道的混亂也是假酒橫行、難以監管的一個主要原因。
按照正常的渠道,酒一般是從廠家到經銷商到大賣場酒吧、專業市場、小賣部、餐飲店等零售終端縱向流通。而市場的實際情況卻并沒有這么簡單。據業內人士透露,鑒于大賣場在促銷的時候會開出相當優惠的價格,有的經銷商便借此反向回購,然后再賣給酒業專業批發市場。市面上甚至還有專門回收禮品酒的商店。諸如此類,渠道縱橫交錯,形成一張難以讀懂的復雜網絡。網絡的任何一個節點發現問題,很難通過追溯機制找到源頭。因此,當發現假酒的時候,真正的源頭往往可以在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從而永遠無法斬草除根。
此外,在超市、便利店、大賣場等商業流通主渠道之外,還有一些諸如農貿市場,鄉村小店等副渠道。諸如上海這種城市,對主渠道的監管力度還是很強,但是副渠道依舊是政府監管的難點。
而國家有關部門也關注到了這一點,商務部去年出臺了酒類流通管理辦法,其中將于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隨附單制度。即酒類產品在流通過程中,供貨單位必須提供隨附單。這張標明品名、規格、批號以及生產日期的單子,好比是酒的身份證。隨附單的出臺旨在建立一個追溯機制。不過,要把這一規定推廣開去,是一項很繁瑣的工作,也是一個需要時間操作難度很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