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2億元 凱雷套現太平洋百貨
“不平等條約”首次現形
遠東集團已經完全掌控太平洋百貨大陸業務的發展,股權爭端已經解決;遠東集團將按照自己的思路,在大陸地區以“遠東百貨”與“太平洋百貨”進行雙品牌運作。
入股太平洋百貨(下稱“太百”),是美國凱雷投資集團染指中國大陸市場較早的投資之一,這筆投資已經成功套現。
近日,本報獲悉,凱雷2001年從臺灣太平洋建設(2506.TW)手中以4300萬美元買入的太平洋中國控股公司(下稱“太中控”)40%股權,已于一年前以680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
遠東集團中國事業部開發總監陳廷孟2月9日向本報獨家透露,此40%股權的買家也是一個國際性的投資公司,是受遠東集團所托購買。此前遠東集團本想自己購買,但限于臺灣地區法律,只好尋找一家合作伙伴完成收購。
太中控是太百在大陸地區的投資方,成功回購此部分股權,意味著遠東集團實現了對于太百的一統江山。此前,遠東集團從原東家太平洋建設集團(下稱“太設集團”)收購了太百60%的控制權。
而凱雷也在5年后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分手費”,加上歷年來的分紅,投資回報較為可觀。
不平等條約
分手的原因,看起來是有著“總統班底”的凱雷投資,惹惱了它的合作伙伴。“我們之所以和凱雷分手,主要是雙方在投資發展方面的配合不夠好,當初的合資合同中有太多的不平等條約。”陳廷孟透露。
陳認為,在太中控中,凱雷是只擁有40%股權的小股東,應該是只獲取投資收益的參股方,但是凱雷享有的實際權利幾乎與持有60%股權的大股東對等,太中控所有對外行使的合約,都要經過凱雷同意,包括公司的投資項目。
如此股權與權利倒掛的現象,應該與當初老東家太設集團陷入資金危機有關,太設集團為了獲得資金而放棄諸多權利。
太設集團是臺灣章民強家族的企業,由于在房地產等領域的投資失利導致母公司的債務危機,加上太百執行長章啟正(章民強的三兒子)患病,章民強不得不割肉求生。太設集團旗下的百貨業務是相對業績優良的板塊,主要有三大塊:臺灣太平洋百貨(pacific)、臺灣太平洋崇光百貨(太平洋SOGO)、太中控公司(在維爾京群島注冊,控股上海、重慶、成都、北京盈科等8家店)。
章民強先是在2001年時將太中控40%股權賣給了凱雷,但是依然未能解決危機,繼而于第二年將剩余股份賣給了同在臺灣的遠東集團。由此,本無往來的遠東集團與凱雷開始扯上了關系。
雖然凱雷不直接參與大陸太百的經營管理,但是由于在對外投資中的思維與遠東集團的差異很大,使得遠東集團感到深受束縛。由于這種思路的差異,自2002年之后4年里,太平洋百貨在內地的開店數幾無增長,只比以前多了2家。
由此,遠東集團決定要不惜代價把凱雷持有的股權買過來。
2月12日,凱雷一位新聞發言人證實了凱雷已于一年前退出太百的事實。
“雙品牌”運作
遠東集團旗下擁有“太平洋百貨”(SOGO)、“遠東百貨”以及“愛買”量販超市,共有42家門店。
收購太設所持太百股權后,遠東集團正式進入大陸零售市場。如今,在其大陸市場布局中,太平洋百貨仍然只有10家,但是多出了2家獨資經營的遠東百貨門店。
遠東集團中國區百貨事業部運營長李光榮接受本報專訪時說,遠東集團已經完全掌控太百大陸業務的發展,股權爭端已經解決;遠東集團將按照自己的思路,在大陸地區以“遠東百貨”與“太平洋百貨”進行雙品牌運作。
目前,遠東百貨已經在天津、重慶各開出一家,單店規模比太平洋百貨要大,定位于全客層的百貨商店。而太平洋百貨則定位在都市時尚型百貨,主要目標顧客群為都市年輕女性。
雖然李光榮表示將遠東百貨引入大陸只是滿足不同城市不同定位的需要,但是在與凱雷分手前開出的遠東百貨重慶店與天津店,不排除是逼迫凱雷退出的手筆,因為遠東集團同樣可以在大陸運用遠東百貨這個品牌進行獨資經營,從事實上甩掉凱雷。
陳廷孟告訴本報,太平洋百貨今后將偏向于到內地二、三線城市發展,遠東百貨將在內地大城市繼續開出,公司也有在上海開出遠東百貨的規劃。雖然遠東集團百貨板塊中大陸業務的營業額還沒有臺灣地區的營業額高,但是大陸市場的增長潛力比臺灣地區廣闊的多。因此今后的經營重心將逐漸西移大陸,集團對大陸百貨市場寄予厚望。
李光榮說,遠東集團的開店策略是穩步推進,每年只在大陸開出1到2家店。在上海,太平洋百貨計劃花費8000萬元對最早開出的徐匯店進行裝修重塑,提升檔次。事實上,這筆資金可以夠太平洋百貨開出兩家新店,但遠東集團還是把這筆資金花在提升現有業務上。
李光榮最近也在忙著交接工作,春節后他將調回臺北負責臺灣地區的百貨運營工作,此前負責臺灣地區百貨業務的汪郭鼎松將到上海接替李光榮的運營長職務。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周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