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外資零售企業必然憑借雄厚的資本實力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成為重組并購的主要參與者;而部分優秀的民族零售企業也會加強對重組并購方式的使用力度;不過更多的民族零售企業,將是這場并購熱潮中被重組并購的對象
2006年新春伊始,當家樂福前任中國區總裁施榮樂帶著他獨特的微笑彬彬有禮地表示:家樂福計劃在中國再開20家大賣場,預計將新招員工多達上萬人的時候,他或許并沒有預見到,中國——這個它一路領先的市場,掀過2006年最后一頁的時候,竟然布滿了它在國際市場的宿敵。
中國零售業在全面開放的第二年,延續了上年的高景氣度,在增速穩步提高的上升通道中繼續運行。來自國家權威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了12%,為1997年以來的最高位,而2006年這一增速在穩步提升,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達12.6%,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7.6萬億元左右,比上年增長13.5%。根據商務部重點流通企業檢測系統的統計,2006年前10月份,中國千家核心零售企業零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15.5%,增幅高于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個百分點。
外資高價并購
一片欣欣向榮的熱鬧中,中國零售企業第一次見證了外資并購的魄力……
以家樂福為代表,進入中國市場10年來,首次動用收購方式兼并了知名富豪劉永好旗下的樂客多上海門店。
全美最大的家電連鎖企業百思買(BestBuy)出資1.8億美元收購了中國第四大家電連鎖企業江蘇五星電器約56%的股權,從而結束了對中國近3年之久的“視察”,正式踏入中國市場。
而繼2004年收購樂購連鎖超市50%股權,英國第一大零售商特易購(Tesco)宣布進入中國2年之后,再次出資1.8億英鎊(約24億元人民幣)增持樂購超市40%的股權,至90%。
緊接著,全球最大的建材超市家得寶以1億美元的代價將家世界家居的12家門店以及約3000名員工“裝入口袋”。
還有沃爾瑪。有未經證實的消息顯示,這家排名世界500強首位的巨無霸收購好又多的方案最近已得到商務部批準。至此,沃爾瑪在中國市場的門店總數和市場份額已經超過家樂福。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查后發現,沃爾瑪收購好又多的市銷率(P/S)約為1.1倍,依據商務部的數據,好又多2005年的銷售規模為132億元,如果按照2%的較高凈利潤水平測算,好又多的凈利潤為1.4億元,市盈率(P/E值)達到了56.3x。以2004年7月Tesco收購臺灣樂購在中國大陸25家門店的價格計算,其市銷率(P/E值)約為51x。相比較而言,華潤2001年收購深圳萬佳時,市盈率為19.8x;聯華超市收購擁有25家標準超市的杭州華商集團50%股份時,P/E值為17.5x。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外資企業并購付出較高的收購估值。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資深分析師郭海燕認為,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收購往往以快速進入或快速提升規模為目的,并購對象往往是已建立起一定跨區域門店網絡的公司,即便有缺陷,但其更看中收購對象的總體規模和網絡覆蓋寬度。根據2006年盤點資料顯示,外資在大型綜合超市領域已占據主角。
本土百貨整合
事實上,2006年并購熱潮并非由外資專美。審慎觀望之后,中國的民族零售企業也開始發力。
去年,物美集團出資3.7億元收購和增資美廉美,最終持有其75%的股權。在完成北京區域市場整合之后,物美集團繼續轉戰全國市場,在寧夏收購新華百貨確立其西北市場的架構、在長三角地區收購江蘇時代超市形成了華東經營體系。
在資本市場攪熱市場的“銀泰系”先后通過流通市場收購百大集團、鄂武商股份,計劃做大百貨板塊。近日又從香港傳出消息,浙江銀泰百貨計劃下個月在香港上市,融資2.5億美元。
2006年,來自深圳的茂業集團收購成商集團(600828.SH),不僅借殼上市,而且將資源網絡拓展至西部地區。與此同時,海航集團收購寶商集團(000796.SZ)(行情,資訊);百盛集團收購北京百盛44%股份,并邁出獨資的第一步。
中國本土百貨企業去年的整體表現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2006年,以王府井(600859.SH)(行情,資訊)、大商股份(600694.SH)、廣州友誼(000987.SZ)等為代表的零售業上市公司漲幅顯著強于大盤。中信建設證券研究所資深分析人士認為,業績增長一方面是股權分置因素和整體環境向好,帶動了整體零售行業估值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來自于門店的擴張,以及提高已有門店的經營能力和獲利能力。
由于中國行情看漲,韓國樂天百貨新聞發言人前不久表示,將聯手銀泰于2008年上半年之前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設立店鋪。有知情人士透露,兩家的合資比例是50:50,店鋪將租用建筑運營,營業面積將達1.5萬多坪(1坪=3.3平方米)。屆時會根據北京店的營業業績,有可能在中國開更多的店鋪。此外,百盛集團也于去年在香港上市后,又發行2億美元的有擔保優先票據,用于收購在中國內地經營的管理門店。
家電連鎖壟斷變局
2006年4月,永樂和大中在1年內通過股權互換的方式,完成永樂對大中的收購。2006年5月,百思買1.2億美元收購五星電器51%股份。2006年7月,國美、永樂合并,國美電器以總金額52.68億港元的代價收購永樂電器。家電連鎖零售行業是近年來擴張最快、變化最多的行業之一。上述收購完成后,國美將搖身變為家電連鎖零售行業的巨無霸企業。中國家電連鎖將成為國美、蘇寧雙寡頭壟斷的格局。
中信建設證券研究所資深分析人士認為,為避開巨頭渠道鋒芒,3C領域成為家電連鎖零售商競爭的新領域,3C和3G市場快速增長。北京中怡康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家電及IT、通訊市場總的容量約5300億元,其中手機1200億元、電腦860億元,都超過了傳統的家電大戶——彩電的815億元、空調的485億元和冰箱的245億元。而數碼類產品作為目前國內消費電子市場的主力品類,在所有消費電子產品中保持著最快的增長。
來自安永的一份研究表明,中國零售業并購浪潮將5年不退。目前中國零售業整合度僅有20%,遠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而中國零售100強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僅為10%,市場呈嚴重分散狀態,需要通過資本并購方式進行長期的整合。
行內人士認為,面對日益慘烈的競爭,并購成本已低于企業自營開店的成本。因此,未來外資零售企業必然憑借雄厚的資本實力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成為重組并購的主要參與者;而部分優秀的民族零售企業也會加強對重組并購方式的使用力度;不過更多的民族零售企業,將是這場并購熱潮中被重組并購的對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購之后企業之間的重組是一大難題,中國零售企業有其獨特的產生、發展背景,無論在文化、體制、結構等方面的整合都有相當的困難。收購企業并購后,能否完成整合,將直接決定零售企業的命運以及在中國未來的市場格局。因此到目前為止,中國零售業格局仍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第一財經日報 田愛麗)